全球电信业复苏 外国运营商如何布局中国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2日 16:05 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 ||||||||||||
编者按:在本世纪开始的两到三年中,一场寒流席卷了全球电信业,一度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电信行业陷入了低迷,尤其是欧美电信行业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全球电信公司的债务一度高达1万亿美元。美国电信业的裁员数量高达50万人,投资者在电信业上的总损失达到了2万亿美元。欧洲电信公司因为竞购3G牌照的缘故,债务高达数千亿美元,公司赤字屡创历史新高,电信企业纷纷更换CEO并裁员。
不过,在低迷笼罩的两三年中,国外电信企业经过深刻反省,锐意改革,力挽狂澜,重新向正常的发展轨道回归。2004年,世界电信业呈现全面回暖之势,重新医治了创伤的跨国巨头必然要寻找新的市场。事实上,在中国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的诱惑下,矢志复苏的国际电信巨头一直对中国的电信业有着强烈的兴趣。就算是在低迷的日子里,他们也在密切地关注中国电信业的改革开放,并以各种方式试探进入中国。这些举动,哪怕是微小的,也值得铭记。 在国际电信业日渐复苏的今天,中国正值入世三周年纪念日。过渡期过半,展望未来,电信领域中外合作、中外合资的举动必定会更多。中国电信行业无疑将承受更大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快速融入国际大家庭也将给中国电信业带来更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更充足的资金。在不久的将来,中外电信企业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我们拭目以待。(晓雅) 严冬来临,冬眠的动物躲在洞里深沉地睡去,心率和呼吸减弱,体温下降到仅比周围环境稍高一点的水平。待到春暖花开时,苏醒的它们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去觅食以补充冬眠期间消耗的脂肪和能量。 在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往往也有与自然界中的生命规律相似的一面:在恶劣的环境中尽可能地采取收缩策略,等待恰当的时机再去谋求发展。 在全球电信业刚刚经历的那场寒冬里,遭受了重创的电信巨头不得不缩回全球扩张的触角,努力从内部进行调整改革,以消除不利因素。正因为如此,中国入世之时国人对电信业向外资开放一事进行的轰轰烈烈的讨论,似乎并没有得到轰轰烈烈的事实的呼应。而在全行业逐渐复苏的今天,国外电信巨头会不会像冬眠醒来的黑熊四处觅食那样,重新实施海外扩展战略?今年12月11日是中国入世三周年的日子,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从这一天起,中国将允许外国服务提供商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合资企业经营国内及国际基础电信业务。这一天会不会成为外资进入中国电信市场时间上的分水岭?当中国电信业又敞开了一扇大门时,外国运营商的中国棋局又将如何落子?这些问题不仅牵动着中国电信企业的神经,也令国外电信巨头日夜思索。 中国棋之开局: 旁观守望 谨慎落子 由于前面提到的世界电信业低迷带来的影响和中国电信业逐步开放的原则,外资在中国入世3年来的举动从总体上看有这么几个特点:其一,关注和咨询的外商投资企业比较多,与中国运营商接触的比较多;其二,采取具体行动,申请成立合资企业的外商比较少,旁观棋局、谨慎落子是外商普遍的态度;其三,增值电信业务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 在这3年里中外电信公司引人注目的合作事件并不多。外资的进入主要有4种形式:第一种是正式的合资公司,例如AT&T和上海电信成立的上海信天通信公司,韩国SK电讯和中国联通成立的联通时科公司;第二种是国际网络运营商与中国运营商以漫游协议或新业务试验的方式开展的合作,例如澳大利亚电讯和中国联通联合为经常在中澳之间进行业务交流的公司及个人提供的“可视会议网关”服务;第三种形式是通过上市公司投资,例如沃达丰在中国移动中的持股;最后一种形式是外商与小型增值服务提供商的合作。 如果还要把这些举动比作棋局的话,那么,上述外国运营商的第一步中国棋,不是将军,而是占地。 据中国信息产业部有关官员介绍,从2001年12月以来,已经有18家企业向中国通信主管部门提出了设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申请,其申请业务均为增值电信业务,目前获得信息产业部颁发的审定意见书的有4家,有两家企业获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经营许可证。 这种局面与人们预想中的外资汹涌而来的情况有一定的差距,有一家著名的国内媒体这样形容外国运营商徘徊国门的现象:“外资电信运营商晃动着巨大的身躯,却只能在中国市场的门缝里塞进一个小手指排队。”究其原因,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陈金桥认为,外资进入中国的步伐不如预期的原因首先与外资公司本身的战略布局有关,前几年各大公司处于战略收缩期,现在已经慢慢恢复;其次,中国开放的业务领域不够大,规模不够大,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再次,一些有意愿的投资者的资质不合规定;另外,由于监管政策的不成熟,外资申请审批时会遇到程序性的障碍,这些都会影响外国投资者的积极性。 中国棋之迷局与困局: 等待更有利的游戏规则 陈金桥的观点获得了国外运营商和投资机构的认同。普华永道环球风险管理总裁DavidHoffman认为,增值业务开放的范围以及互联互通的实际状况是外国运营商和中国国内民营资本最为看重的两个问题。 Hoffman认为,目前在中国的电信行业中,收入、用户数等所有可量化的指标数据的增长都很迅速,从市场情况看,增值服务应该有很大的需求,但是为什么其发展却一直不尽如人意呢?这就是供应方面出现的问题。中国现有的运营商在提供增值服务方面还缺乏能力和经验,而各类服务提供商(SP)的规模又小,覆盖的范围有限,外资的SP则更少,中国增值服务市场急需大规模的SP来弥补能力的不足。 增值服务的范围包含了服务种类、外资持股比例和地域等多层意思。Hoffman举例说,对于外国服务商来说,如果投资一个五六百万美元的企业,资金、管理、人力资源都要牵涉,但由于规模和经营范围太小,难以顺利开展业务,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这样的投资是不会有人感兴趣的。另外,互联互通的管制规则没有确定下来的话,外资实际上只能选择大型运营商,因为小型服务商不拥有网络资源,合作伙伴的选择范围太窄也会抑制投资的活力。 实际上,现存的4种中外电信企业合作形式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Hoffman指出:目前在中国,正式的中外合资电信企业的规模往往并不大,例如上海信天通信的投资规模为2500万美元,联通时科仅为七百多万美元,合资企业成立后也没有大规模地开展业务。而外资公司通过与中国运营商的某种网络合作为跨国企业和国际旅行者提供服务也会比较困难,这是因为客户可能不在同一座城市,网络合作的范围又覆盖不到他们。在中国目前的政策环境下,投资上市公司其实是一种被动模式,因为投资方很难参加被投资方的运营管理,也无法实现商业计划。最后,如果不与中国的六大运营商合作而选择一些小公司的话,一旦在互联互通方面遇到问题,就不能顺利地开展业务,Hoffman提到,美国在线(AOL)在中国进行了很多投资,最终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成功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以上种种,成为外资眼中这盘中国棋的迷局和困局,等待更好的游戏规则,是他们共同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