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新闻报道 |
张志君/ 策划 撰稿 主持人(演播室,下同,不再标出):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我们的系列特别节目"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为大家请到了两位嘉宾,一位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欧州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 宁教授,另一位是新华社《中国记者》总编辑陆小华教授,王教授,您好!陆教授,您好!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网络咖啡 屋,也就是"网吧"如何喝出文化和品位来。 (出片头"回家"主题歌) 主持人:王教授,前两天我和几个朋友在西单图书大厦购书,无意间发现大厦里面有一间"网吧",在那里既可以上 网,又可以喝饮料,像咖啡什么的,西单的这间"网吧"当然不是中国唯一的"网吧",更不是中国的第一家"网吧",但它 仍然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您能给我们谈谈"网吧"的历史吗? 王:好的。据我所知,世界上第一个"网吧"是1994年在英国首都伦敦诞生的。虽然此前各种各样的"bar" 或"barroom"-酒吧,包括咖啡吧在西方早已像中国的小饭馆一样遍布大街小巷,但是,"网吧"甫一问世,立刻在 西方掀起一股热潮,据说在欧州,平均每月就有50家左右的网络咖啡屋开业,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这种趋势目前仍有增无 减。"网吧"在中国最早的"登陆地"是一些文化品位比较浓厚的超大型城市如京、沪、穗等,目前正有由特大城市向大中型 城市,甚至是县级城市扩展的趋势,前不久我的一个学生告诉我,他们家所在的县城就有一个青年人开了一个名为"梦幻"的" 网吧"。 主持人:人们到网吧或者叫网络咖啡屋主要去干什么呢?我想肯定不止去喝咖啡吧? 陆:当然。据我所知,人们去泡网吧,可能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专门到那里去玩游戏的,另一个是到那里上网搜 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或发送E-mail。 王:应该说,将"网络"与"咖啡屋"组合在一起,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创意,是对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的一种巧妙 整合,据北京勺海调查公司的一次调查显示,北京新建小区中的住户熟悉自己"邻居"的只占5%,就是在文化层次和经济收 入相对较低的老城区大杂院中邻里关系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而日渐淡薄,甚至在一个大家庭中,子女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或者 说忙于所谓的事业,也缺少与老人的交流,前不久那首本来很普通的《常回家看看》一唱就一炮走红,这些都说明人们在真实 的物理时空中为生活所迫疏于交往,但又渴望交流,而网络咖啡屋在给你提供一份真实的物理时空中的饮料的同时,又可以在 虚拟的赛博空间为你遍寻知己,避免你"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这个创意应该说是一个好的创意。 陆:但是,任何问题都有两个方面,鲁迅先生当年说过大意是这样的一段话: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有人却用它来看 风水;发明了火药,有人又用它来制成鞭炮以驱鬼祛妖。同一种东西,横看可以成岭,侧看可以成峰,同一件器物,可用它来 行善,也可以用它来作恶。网络咖啡屋固然可以既滋养你的身体,又满足你的精神需求,但是它也不是没有问题的。 主持人:主要的问题是……? 陆:比如说对青少年儿童的不良习惯的诱惑甚至助长的问题。以前教育界经常提到一个口号,"要清理校园周边的一 室一厅"口号中的"一室"指的是电子游戏室,"一厅"则指歌舞厅。应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许多学校的周边已经没有 了或者说已经告别了传统的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一室一厅",但是"江山代有新'室'出",许多原来从事电子游戏室经营 的"室主"们审时度势,又玩起高雅来,当起"厅主"来,他们将原来的电子游戏机兑掉,换成可以联网的电脑,在网上为那 些具有不良嗜好的青少年们提供一席之地。 王:的确是这样。我们大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中国人,尤其是"五四"以来的中国人实际具有一种"科学技术崇拜" 症心理。崇拜科学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没有错,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古人所谓"过犹不及",说的就是要讲究一个 分寸。由于种种原因,在现代中国,尤其是最近几年,有一种趋势,至少是一种倾向,那就是以科学压文化,或以科学代替文 化,至少在相当一部分老百姓那里是如此。这种社会氛围实际上给一些不良"网吧"经营者们提供了一种可乘之机,就像在一 些大商场里堂而皇之地摆上一台电脑给人算命以便敛钱一样,见利忘义的"网吧"老板利用网上游戏软件浩如烟海的特点一方 面引诱无知的青少年上当,或使有"知"的青少年陷得更深,同时他们又可以打着"科学"甚至"高科技"的旗号蒙骗社会, 甚至与青少年们联起手来,以科学的名义"蒙骗家长",苏州市的一位母亲就曾给该市市委书记写过一封充满辛酸和血泪的信 ,控诉过黑心的电脑游戏软件商。 主持人:看来,问题还很严重。 王: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网络咖啡屋"这5个字,以往人们更多注意的往往是"网络"和"咖啡"这两个词 及其所代表的某些涵义,但却往往忽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词,那就是"屋"字。这个"屋"字也可以用英文的"Bar"来 表示,在英文中"Bar"的含义是"(in an inn or public house)room,counte r,where drinks(Such as beer and spirits)are Served",即"客 栈或酒馆里的酒吧间,卖酒柜台"之义。"网吧"的"吧"虽然并不卖酒,但它却像酒吧间一样,给前来泡巴的人提供了一种 放荡的文化氛围。据说,日本的男人在酒吧中是最无所顾忌的,中国的网民们(当然也不仅仅是中国的网民)在"网吧"中可 能也是同样无所顾忌的!设身处地地想一下,网吧所提供的这种放荡的氛围是家里所不可能有的。比如说,一个中小学生网民 想要玩电子游戏,在家里当着家长的面是绝对不可以的,但在网吧里他(她)却可以随心所欲;再比如说,一个成年网民想看 一些"限制级"的Sex内容,在家里,即使你贵为"灶王爷的横批--一家之主"也是不方便的,至少会有心理上的障碍, 但在网吧里他往往就可以随心所欲。有人说,网吧是铁打的营盘,泡吧的人则是流水的兵,"兵"与"兵"之间一般没有道德 尺度和价值观念的约束,可以无拘无束,为所欲为,这种过了头的闲适和无节制的放荡极易使泡吧者一步步身陷泥潭而不能自 拔。 主持人:这个问题我以前倒是没有想过,看来,要想真正在网络咖啡屋里喝出点文化和品位来还真不容易。王:至少 有三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去做。首先是上网者应该学会自律,英国新闻界有个口号,叫作"以自律换自由",这句话可以拿来作 为我们的一个忠告,当然,仅靠自律是不够的,西方政治学的鼻祖马基雅弗利有句名言,叫作"不受制约的权利最容易产生腐 败",套用马氏的话说"不受制约的欲望最易导向犯罪",因此,有关部门应抓紧制订关于网络咖啡屋的管理规则,以经济的 手段吓阻那些见利忘义的老板们守法经营。主持人:每次时间都如白驹过隙,又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好,感谢两位嘉宾 ,也感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再见。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网络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吗?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赛博时代的文盲问题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明天,你还会有隐私吗?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咫尺天涯?还是天涯咫尺? 相关专题: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
||||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