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新闻报道
 


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明天,你还会有隐私吗?

http://www.sina.com.cn 2000/04/21 13:03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张志君 撰稿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我们的系列板块"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今天我们为大家请来的嘉宾一位是 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舆论研究所的喻国明教授,喻教授,您好,另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副教授彭兰,彭教 授,您好。

  喻老师,前一段时间,北京乃至在全国的书摊上和书店里有一本非常走俏的书《绝对隐私》不知道您是否看过?(喻 :看过),今天想请您和彭教授一起来谈谈隐私问题,不过这个隐私并非安顿小姐笔下的隐私,而是网络时代的个人隐私问题 。

  喻:这个题目的确很有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隐私一词的解释是"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在英文 中"隐私"一词可以用"ones Secrets"或"private matters one wants to hide"来表示。应该说,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每个人都有"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中国古人所谓"世 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对人言不过二三",说的就是每个人都渴望在现实的世界中保有自己的一份秘密。

  彭:是的,可是网络化的时代,会使个人保守秘密亦即保护自己应该保有的隐私的这一愿望成为徒劳。

  主持人:喻教授,请您举一下这方面的例子好吗?

  喻:好的。3年前的1996年的1月8日,法国总统密特朗不幸逝世。他的尸骨未寒,一部名叫《大秘密》的畅销 书便迫不及待地上了法国的书摊。这部书是曾任密特朗私人医生的克劳德·古布雷所写,古布雷其人,医术不知如何,反正他 于1994年亦即在本书问世的前5年就被密特朗解职了,这位前"太医"在《大秘密》这部书中首次披露了密特朗的个人医 疗档案,该档案表明,密特朗总统早在1981年就自知身患癌症,按理,作为公众人物,他应该向法国人民公布此消息,但 他却通过发布虚假报告来掩饰疾病,从而达到了连选连任的目的,结果执政长达14年之久,而到了1994年,亦即古布雷 被解职的那一年,密特朗已根本无法工作,每天他只关心自己的治疗。古布雷写作《大秘密》原本是想让法国民众了解所谓的" 真相",从而报被解职这"一箭之仇",但他却没有料到,他的纸介平面的书一出版,即遭到密特朗家人的强烈反弹,他们以 侵犯已故总统的个人隐私为由,将古布雷诉上法庭,巴黎法院马上下令禁止《大秘密》一书的发行,违者每售出一册将被罚款 1000法朗。可是令密特朗家族所始料不及的是几乎就在巴黎法院下达对纸介平面的《大秘密》一书的禁令的同时,有人就 把该书全部输入到电脑互联网上,让它在"赛博"时空内自由流动,有人甚至还将其由法文译成了英文,密氏家人面对赛博时 空,真是欲哭无泪,因为物理时空的法律管不了赛博时空中的侵犯隐私。

  彭:其实,个人医疗档案只是个人隐私的一部分,除了医疗档案以外,个人在税收、金融等方面的记录一般也是不愿 轻易示人的。大家都知道美国的《财富》杂志和财富论坛,其实,在美国还有一本刊物同样有名,这本刊物的名称叫《福布斯 》。想当年,《福布斯》的老板马尔科姆想搞一个美国富豪400强排行榜,当时大多数美国富豪就曾对马尔科姆此举大加反 对,有80个可能上榜的人士并向马尔科姆发出了警告,警告不得把他们列入400强当中,否则就要诉诸法律,这些人为什 么不愿上榜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愿向世人公布他们在税收、金融方面的隐私,还有人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工作 了一辈子才攒下一笔钱存起来,一旦财产公布,以后安全堪忧。

  喻:在物理时空中,个人有选择的自由,可到了赛博时空,却往往"have no choice at all "-为了入网,个人必须输入属于自己隐私的材料,如必须在金融、医疗、税收等记录中保留有个人的资料,尽管可以采取一 些所谓的"加密"措施,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一些"好奇心"特强的"黑客"眼中,是无密可藏的,只要他们有兴趣, 会将你的隐私公诸天下,让你无所循形。

  彭:除了个人有不愿公开的隐私以外,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一般也有自己不愿公开的秘密-我们一般称其为商业秘 密或国家机密,一般说来,由于集体的力量要大于分散的个人,单位或国家在保守自己的隐私方面肯定会不遗余力的,在物理 时空中,再历害的窃密者,也总有一些秘密窃取不到,而在赛博时代,有些"电脑高手"或者某些别有用心的软件供应商却可 以通过某些设在你的电脑心脏的软件给你埋下一个"特洛伊木马",前不久,中国《光明日报》的一位记者就发现了美国"奔 腾Ⅲ"系统中存有的类似的问题,在他的呼吁下,有关方面下达了慎用"奔腾Ⅲ"的指令。

  然而,关于网络安全的问题却远远没有结束。今年9月,荷兰"国家数学及电脑科学研究协会"的研究人员宣布,国 际安全密码算法设置的防线已经被他们攻破。保护银行、股市以及网络零售商每日数十亿美元交易的屏障顿时危机四伏。

  几乎同时,加拿大一家软件公司的科研人员发现,在微软公司的"视窗"(Window)软件中存在着"第二把钥 匙"-如果美国国家安全局愿意,它可以凭借这把钥匙闯入世界任何一台装有这一软件的微机联网。虽然微软公司竭力否认与 美国安全部门有过合作,但不管怎么说,它也无法否认"第二把钥匙"的存在。另据美联社报道,一个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建立 的全球性窃听网络,以侦测恐怖主义为名,正在监视国际互联网络上的电子邮件。

  报道说,美国国家安全局建立的窃听系统代号为"梯队"(Echelon)。它用功能非常强大的电脑窃读全球的 电子邮件,其中一个专门为监听网络电话的监听站就设在距美国首都华盛顿约400公里处。

  报道说,欧洲议会曾委托专业机构调查间谍机关的窃听活动。完成于1997年的有关报关证实,"梯队"窃听系统 是由美国国家安全局与英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情报局合作设立的,对文件传真、电子邮件和电话通讯经常肆意进 行监听。欧洲联盟今年对此展开的后续调查也得出了相同结论。

  主持人:两位老师的确给我们描述了一幅并不太美妙的前景,有些事情不想则已,一深思可能会令人毛骨悚然。看来 ,有关方面应该对网上的隐私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应组织一批专家,像解决"y2k"问题那样,对这个问题进行必要的 研究,以期防患于未然。

  好了,我们今天的节目时间又要到了,再一次感谢我们的两位来宾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再见。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咫尺天涯?还是天涯咫尺?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开栏语
相关专题: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