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新闻报道 |
张志君 撰稿 主持人(演播室):各位观众,大家好。从本期开始,《电脑之夜》栏目将隆重推出一个新的板块:"网络时代的人 文关怀"。开办这个栏目的宗旨,顾名思义,就是要在一切都将可能"虚拟化"的"赛博"时代,给我们这些生活在真实的物 理时空的人以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让那些怀着一种永恒乡愁的人们,能够寻找到一个精神上的家园,每次我们将邀请两位在 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嘉宾在演播室与我们一起探讨一个具体的人文关怀话题,每个月我们在同一时间内播出3次,每次10分 钟,欢迎收看。(出片头,5秒左右,起间隔作用,可配画外音:"网络时代,您最需要的是人文关怀!") 主持人:(演播室,下同,不再标出,嘉宾亦在演播室,也不再标出。)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两位现场嘉宾, 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教授,另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副教授彭兰博士;喻教授您 好,彭教授您好。 喻教授,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是"网络时代,人们之间的距离是近了,还是更加遥远?"换一句话说,是"天涯变 咫尺,还是咫尺成天涯?" 喻: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讨论、值得关注的话题。我最近看了一份材料,中国互联网讫今为止已经走过了12年的发展 路程,自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以后,短短的12年间,中 国已有210万"网民",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74.4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已有18396个,国际带宽也由最初的3 00bps猛增到现在的143M256K,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无论你是在中国的哪个角落,无论你是在世界的什么地方 ,只要一点"鼠标",就可以将信息"即时沟通,即时交流",中国神话传说中我们的先人们经常幻想的"缩地术"、"缩时 术"在"赛博"时代,变成了"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的确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彭:我记得法国作家儒勒·凡 尔纳在写于1863年的题为《二十世纪的巴黎》的文稿中说过这样的话:"到了20世纪,传真电报能将任何的手稿、签名 或图示送到很远的地方,也可以使你与2万公里以外的人签约"凡尔纳高度准确地预言了20世纪的巴黎,乃至整个世界,在 下一个世纪,网络的神速发展,可能会远远超出像凡尔纳这样的优秀科幻作家的想象。 喻: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在为网络化时代到来高唱赞歌的时候,我们是否会深深思考到网络的另外一面呢 ?记得郭沫若先生在其一部早期作品集中,曾经将当时在中国还不多见的高高的工业烟囱视为文明的象征而大加歌颂,可到了 今天还有谁会对带来生态污染的工业污烟大唱赞歌呢?有人说,这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问题是由"此时"到"彼时"我们 花去了大量的时间,还有比时间更为宝贵的生态环境,反观网络,我们实在应有几分神圣忧思。 主持人:喻老师,您能给我们具体谈一谈网络时代带给人与人之间距离的负面效应吗? 喻:当然可以。有人把网络交往比作"假面舞会",彼此间可能正在携手共起舞,但却不知道对方真是谁,两个同在 一个办公室分别用不同的电脑上网的人,他(她)们可能在网上"谈情说爱",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可能陌生如路人,甚至"鸡 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彭:的确是这样,至少在目前,人们还不可能完全靠网络生存,这样就有一个"角色转换"的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 说,一个人,自从他置身社会的那天起,他就不仅仅是一个"自然人",而是具有社会人的身份,在单位他可能是领导,在家 则可能是儿子,对妻子而言他是丈夫,在学生看来,他又是老师,应该说经过几千年的磨合,生活在真实的物理时空的人们已 经能够很容易地适应不同社会角色的转换,但网络化的后果,却可能使人沉迷于虚拟化的赛博时空中,只愿意扮演一个电子朋 友或电子情人的角色,而忽略了甚至完全忘却了自己在真实的物理时空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在电视时代,有许多"足球寡妇" ,说的是许多丈夫只顾自己看足球比赛而忽略了对妻子的关怀,在赛博时代,由于对电子角色的痴迷,很可能会出现许多"赛 博寡妇",从而引发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喻:现在,最为迷人的宠物据说是日本人发明的"电子宠物",这使我不由想起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 罗兰夫人说过的一句话:"越观察人,我越喜爱狗",当赛博媒体取代真实的宠物如猫和狗时,人们也许会说"越观察人,我 越喜欢网络",这不知道是一种天道往还呢,还是历史的悲哀、文化的悲哀呢?!主持人:我记得我曾读过一套非常有名的题 为《走向未来》的大型丛书,丛书的前言中在提及现代科学技术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科学技术像一柄双锋的宝剑,它砍杀着愚 昧,但有时也误伤了文明",不管怎么说,网络曾经并且正在使我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就像我们不能也不应拒绝其他 现代文明一样,我们不应该因为洗澡水脏了,就将澡盆里的孩子也一起倒掉,问题的关键是要三思而后行,在为网络大唱赞歌 时,不要忽略了对网络人的人文关怀。 喻:的确应该如此,最重要的是要制造一种氛围,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换"。这里我想就人文主义再最后说上几句 。大家都知道,人文主义一词的由来是伴随文艺复兴而诞生的。它也是后来欧州启蒙运动思想理论的旗帜。作为意大利文艺复 兴时期伟大诗人的彼得拉克发现了古代文科研究与古代哲学关于人的价值观念的意义。按西塞罗的说法,"人文主义是历史学 家给15世纪这种整体现象所起的名字,文化的'再生'或'文艺复兴'就是人文精神所引起的文化运动",从西塞罗等人的 归纳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思想态度,它关注人与信仰,人与自然,人的尊严与自由意志。从哲学平面 而言,人文主义即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用一句大的话说,人文主义关怀的是人为什么要活着。每当一次新的技术革命 时代来临时,同时代的人们在享受新技术的福祉时,心灵上可能会处于前所未有的迷茫之中,这个时候,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 分子就应当责无旁贷地站出来拨云见日,帮助自己的同胞们进行心理调适,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越变越美好。主持人:我们 这一期的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两位嘉宾,也感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欢迎你们加入到我们的讨论行列中来,您的 建议可能会成为我们以后某一期的话题,您本人也可能会成为我们邀请的嘉宾。 我们的热线寻呼是(010)6833.5588呼5232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开栏语 相关专题: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
||||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