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瑜
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节。中国电信业却在大步前行的路程中蹒跚了一下,显露出前所未见的疲惫。这种“疲态”显露出后劲不足的问题,让许多业界人士十分担忧。
收入下降运营商调低未来投资
信息产业部近日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1月份,电信业务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仅为10.9%,比2001年同期下降近10多个百分点。自去年以来,电信业务收入增长情况一直呈每季逐步下滑的态势。又有消息称,由于对前景的不乐观,中国电信运营商纷纷调低在未来的投资,投资水平将与2000年持平。
4月8日,联通结束了为期3个月的CDMA“试运行”。相对于原来宣称的“试运行期间用户将会有100万”,3个月只有65万的在网用户显然让联通颇为失望。市场“热炒冷卖”,需求不如预期,使得原本计划至2002年底吸收1500万CDMA客户的中国联通,日前宣布将放慢CDMA网络的建设,预计2002年其CDMA网络容量仅将扩充至逾1000万户。
不久前,中国移动香港 有限公司宣称2002年到2003年资本开支将为730.4亿人民币,较原来预计的减少20%,而面对炒得火热的3G,中国移动公司董事长王小初也表示说移动近期未作投资打算。
中国电信南北分拆格局还未最后确定,新公司还未正式挂牌运营,新的投资计划无法落地。而且,以经营固定电话为主的中国电信在各电信运营商中是收入减少幅度最大的,收入增幅剧减,电信运营商面临无钱可投的困境,投资萎缩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增量不增收杀伤力初现
为何出现电信业投资收缩的状况?除了业务市场不尽如人意外,主要是“增量不增收”之手在作怪。
以中国电信为例,2001年全年收入增幅同比增长仅为5.66%,不仅远远低于全行业的平均增幅,而且自1984年以来首次低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增幅降至改革开放以来最低水平。而与史无前例的低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电话用户的疯狂增长:到今年2月,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总数高达1.85亿户,从去年2月算起,以每天9万多户的惊人速度增长。移动、联通也都出现单机收益大幅下滑的现象。
“增量不增收”这种有背于经济规律的现象在我国电信业上演,必将产生众多不良后果:
首当其冲是便是运营业缩水。电信业是高投入的行业,市场竞争需要钱,通信设备更新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收入不断下滑,投入减少;投入不足,又再影响到收入,运营业面临着这样的“怪圈”。捏着有限的资金,要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运营商们当然个个“节衣缩食”起来,力求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更重要的是,这一现象势必影响到电信运营业创新的脚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十分不利。
运营业建设的萎缩会让设备制造商叫苦连天。电信运营业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投资减少,设备需求不足,对上游的制造业和下游的终端商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电信业也是一条产业链,环环相扣,只要轻轻一推,恶果便会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连锁呈现。电信业如果进入恶性循环,对整个IT业的影响不言而喻,进而更会影响到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竞争严峻后劲不足令人忧
与国际电信业遭遇“滑铁卢”,国外电信业普遍下滑,全球电信业大势走低的情况相比,中国仍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的电信业显得相对坚挺。尚未完全开发的中国电信市场吸引了绝大多数国际电信巨头的眼光,他们想以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来挽救其不断下滑的困境,为他们的业务发展注入“强心剂”,这就决定了外资一旦大举进入中国电信市场必将不遗余力,中国电信运营商、制造商均面临空前的挑战。也正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中国电信市场越发被炒得炙手可热。
“增量不增收”使中国电信业面临的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严峻问题。收入不够,直接影响到电信业投资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而这正是企业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将会严重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中国电信业拿什么来与“列强”竞争?更不用说达到“十五”期间我国通信市场以年均21%的速度增长的目标了。
“增量不增收”的矛盾不容忽视,对这一问题我们应提高警惕,尽快建立起便于企业能够进行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和监管环境,建立新的普遍服务成本补偿机制,积极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