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第八届中关村电脑节专题 > 正文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高新区国际化走出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 16:20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本报记者 李壮 实习记者周东报道

  5年前,中关村科技园区提出“五年上台阶”计划,其中国际化是其奋斗的目标之一。

  “中关村始终致力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企业‘走出去’打造平台。1999年以来
,仅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就接待了境外团组近1000个,约1万人次。”一位十分了解中关村的人士向记者表示。中关村“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到2010年,将把中关村初步建成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

  他表示,中关村“走出去”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国际化水平保持在全国高新区的前列,并体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龙头企业突破了传统增长方式,开始登上国际舞台,通过整合、利用国际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显示TFT-LCD业务,使我国显示产业的技术水平与日韩的差距缩短了8年;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龙头企业的国际化提高了整个园区的国际化水平。

  二是

留学人员企业成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行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据统计,中关村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2家留学人员企业注册成立。中关村已有留学人员创办的高科技企业2700余家,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8倍。园区留学人员专业孵化器达到14家,孵化面积3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1400家。

  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的大多数资金都来自国际风险投资机构,技术研发保持与国际同步,并针对内外两个市场策划营销。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已经成为中关村国际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是跨国公司加速向园区集聚,内外资企业在竞争与合作中良性发展。据了解,到去年底,IBM、微软、英特尔、法国电信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已在园区设立了65家研发机构、112家分支机构,很多公司还设立了中国区总部甚至亚太区总部,使园区成为跨国公司入驻最密集的区域。

  以项目促合作

  大庆高新区1992年建区时就开始注意自身国际化问题。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家高新区工作会议上,大庆市市长韩学键对记者说:“从建区到现在,大庆高新区立足于具体项目合作实现自身的国际化,在‘高、新、特’大项目上入手。”在技术、人才、资金、科研开发、管理等领域加强与国际上大的跨国公司、500强企业和国内大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在改造、吸收、提升的基础上建设一批高新技术大项目。

  据韩学键介绍,实行对外开放是大庆高新区今后加快发展的重点之一。通过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培育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他说,大庆高新区将做好以下几方面文章,一是发展外贸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培育名牌产品、拳头产品,拓展外部市场,培育对外开放排头兵;二是搭建对外开放平台,发挥高新区精细

化工、新材料领域企业和产品的优势,建设石化产品深加工和新材料产品基地;三是建设对外开放人才队伍,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尽快建设一支熟识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懂得专业、精通外语的人才队伍,确保对外开放工作的深入。

  管理机制应时而变

  对近两年的对外合作情况,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郭超介绍说:“合肥高新区提高了引资力度,外企入区增长平稳,每年都会有几十家外企入驻。这对高新区内的内资企业大有裨益,在观念、经营、技术、管理各个方面与外资企业全面接触,耳濡目染间提高了自身水平。”

  目前,合肥高新区企业“走出去”显露了一些新特点。据介绍,合肥高新区一家内资公司在与德国公司合作中,采用了中方核心技术+外资的合作方式,这在国内的合资潮流中可谓凤毛麟角。郭超说,在合肥市3亿元的出口额中,高新区占1亿多元。“大企业可以自己把产品卖出去,小企业相继组成了联合体,集体进入海外市场”。

  在郭超看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管理机制建设十分重要。合肥高新区地处内陆,建区以来,遵循“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基本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了“两办、六局”的管理框架。这套机制大大加快了园区企业“走出去”的进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