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名人熟人谁更吸引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 07:25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 李松涛 你更喜欢熟人博客还是名人博客? 熟人博客 60.9% 名人博客 39.1%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博客,博客就是那个虚拟的自己。”博客网董事长兼CEO方兴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博客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给了普通人更多的话语空间,更重要的是,一不留神,这个虚拟的自己就可能在公共空间里造出点儿不同凡响的动静来。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新闻中心联合实施了一项共有988人参与的网络调查。对于“博客到底是私人领域还是公共空间”的问题,网友们的回答势均力敌:49.2%的人认为“博客是私人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自由地表达”;另外50.8%的人则坚持说,“博客是公共空间,博客上的每一个字都是需要负责任的”。 谁都能开博客,谁也都能写博客,可每个人的这块“自留地”却各有各的不同。有学者名人开的,一呼百应,聚集了无数“粉丝”、“铁丝”;也有无名小卒开的,纯粹是为了宣泄个人情绪、记录私人感悟。种类不同,自然导致了人们对博客公共性还是私人性的不同理解。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很难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一个清晰的判断。 一个月前,名叫“按摩乳”和“奶猪”的两个博客就在国内外媒体上掀起了巨浪。3月8日,这两个很受欢迎的博客同时出现空白页面,并分别打出一行字:“因为众所周知不可抗拒的原因,本博客暂时关闭。” 这一下子引发了一场媒体 地震。路透社记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全世界发布了新闻报道:“中国又有两个言辞大胆的博客‘按摩乳’和‘奶猪’被政府下令关闭,这是中国在控制整肃互联网的新一轮行动,尤其目前两会期间。”看到报道后,西方各大新闻媒体如BBC、“美国之音”等,也都纷纷跟进报道。虽然事后两个博客的主人出来解释说这只是一个玩笑,但这件事造成的震动却不可小视。这也让人再次思考,对于博客,其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我非常不赞同‘按摩乳’他们的做法。”中国社科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网络室主任闵大洪是“按摩乳”的忠实读者,这个博客被他保存在自己的收藏夹中,但他对这种做法明确表示反对。“他知道自己博客的能量和影响力,开这样的玩笑的确不应该。” “博客写作当然是个人的写作。”闵大洪说,“但这种个人的写作是在公共空间下进行的,并不是传统的日记,理所应当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也就是说,博客并不是简单的私人空间,在上面激扬文字同样要负责任。” 不同凡响的博客事件在去年1月也出现过。一个旅美博士在自己的博客上传授原子弹的制作方法。此事被报道后,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种制造手段虽然简单粗糙,但确实可以产生核爆炸。与经过核试验的原子弹比较起来,惟一的区别就是爆炸的当量不同。 博客确实是私人空间,但不能否认,这个有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博客已经确确实实地延伸到了公共领域。 也许正是由于对博客是“私”是“公”很难界定,两个多月前刚当上新妈妈的Fairybaby用了“公共空间中的私人表达”来定义博客。几周前,她的博客被挂在了博客网的首页。“当天的点击次数超过1000,很有成就感。” 自从去年怀孕开始,Fairybaby就迷上了博客,因为“可以把心情记录下来跟别人分享”。她在博客中写的内容跟工作无关,“记录的是工作以外的心情、生活中的小感悟”。 有同样感觉的还有自由撰稿人章易,她觉得博客是“私人空间的公共化”。正是担心这种公共化暴露自己的隐私,章易申请了两个博客,其中一个对浏览人群做出了限制,只有好朋友才能看到。不但如此,章易还明确表示:“博客是宣泄情绪的一个手段,真正私密的东西是不会放到上面的。” 公与私的模糊界限成就了博客。一些普通人也借助这个神奇的网络载体为公众所知,甚至大红大紫。有些人甚至用“全民博客”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博客在中国的盛景。 有数据表明,2002年博客首次被引入国内的时候,当年国内博客的数量不足1万个,2003年底已经达到了20万,2004年底约200万个,到了2005年底则升至1600万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2005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3的网民已成为博客,并且这一比例还在迅速增长当中。 调查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矛盾:64.8%的人对博客是一种随性的态度,认为写博客“是件自娱自乐的事,是很私人化的”;同时,也有超过一半(51.4%)的人相信,写博客是要负责任的。 这也许就是私人博客为何能屡屡震动公共空间的一种解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