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时代 > 业界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文/程涛
环球企业家:京东方告急
为什么要写京东方?选择京东方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几乎没有任何争论。
京东方曾经有一个童话般的故事开头,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也聊发了很多人的民族情结(也包括王东升本人)。但是,接下来的剧情也十分老套,无非是一些什么“脚踏七色云彩”、“人气只逼李宇春(特别提示:本人非超迷)”、“天有不测风云”等等。
对于京东方不公平的一点是,液晶行业不景气的峰谷,正好赶上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后一个小幅跳水的行情。这也是京东方成为悲剧主角的先决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有一个传言:王岐山市长在去年的一次会议上,曾经影射京东方为一个失败的国际化例证。关于传言的真实性,我没有寻找更有力的证据,仅仅只是一个传言而已。
京东方的困顿,不言自明。从盈利数亿元到亏损十多亿元,京东方没有让投资者等待太长的时间,仅仅一个年头而已。
这么富有戏剧性的变化中,还穿插了一些“续写黑马神话”、“曲线MBO引发的争议”以及“潜在控制权的争夺战”等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章节。
可惜的是,我们做好了一切准备,然而,男一号王东升先生迟迟不肯出面试境。
我还记得4年前,我曾经去武汉采访过当年有些日薄西山的红桃K。在南方周末率先向史玉柱的脑白金发难后,我去采访同样为保健品企业的红桃K。
在用尽了我当时能想到的办法之后,不得其门而入。为了采访成功,我只剩最后的下一招——“硬闯”。结果享受了一把被保安“软禁”的待遇。红桃K集团董事长谢圣明出来应付了半小时,就把我交代给宣传部门,尽得他们的忽悠。
做了几年记者,胆子小了。我没到京东方主动申请“软禁”,倒有点主动向往被忽悠的意思。回头想想,老大的坚持还是对的。
有点跑题。到底是什么让京东方陷入困顿?这在内部有个小小的争论。
如果找出京东方业绩下降的原因,诚然,十分简单。因为市场的周期性以及技术的更新,造成京东方的营收和利润下降。
其实,使得京东方走出这种困境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生产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研发或者购买最先进的技术。
然而,这对于王东升来讲,并非易事。因为这场资本竞赛中,王东升和京东方已经落于下风了。
当然,我们不能更进一步去论证这个推理逻辑的合理性,这往往使得我们陷入一个死循环。但是,如果京东方是一个民营企业,我想王东升是否还会用飞奔的速度去扩张,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疑问。当然,这种假设目前在国内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数数近年来福布斯和湖润的富豪榜,刘永好和黄光裕们不可能发疯似的用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赌一个没有任何把握胜出的产业。
诚然,王东升确实是一个令人不得不由衷佩服的企业决策者。只用了10年时间,就让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拥有了百亿资产。
这个速度几乎接近互联网的速度。新浪、搜狐和网易,从1997年创业到纳斯达克上市,再到发家致富,几乎只用了6年左右的时间。更短的是,陈天桥的盛大。
所以,王东升和京东方的成功,有大部分原因是依赖于体制的原因。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们也可以看到,王东升一直都在力图让京东方的股份“去国企化”,尽管王东升一些举动招致了很多非议,有鲸吞国有资产之嫌。
但是,国有股依然是京东方大股东的前提,使得王东升的许多决策掣肘。
我更为习惯地把这种发展困境,定义为中国式的体制问题。或许,这已经成为因为我们无法解答中国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的习惯性指向。
对于王东升来讲,用“生不逢时”和“恰逢其时”都不准确。我有时候在想,我们是不是对于中国企业太过于苛刻?如果王东升用十年给我们交了一份99分的答卷,我们有一千个理由让王东升再交一份100分的满分卷。
但是我的理解是,如果你选择了孤独,就必须独自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