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专题 > 正文

大连晚报南极报道:充满危险的冰上考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 11:43 大连晚报
科技时代_大连晚报南极报道:充满危险的冰上考察
冰海观测(图片来源:大连晚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本报特派记者刘万恒中国南极中山站电

  在南极大陆的海岸外缘,连绵成片的陆连冰冰面已经成为大陆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2005年12月18日,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登陆南极的位置就在距离中山站20公里的陆连冰冰面上。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曾经厚达1。5米左右的陆连冰开始大片融化,不少冰层甚至被不断升温的海水掏空,成了空心冰层。这给需要在冰层上进行的海冰观测、达尔克冰川
动力学研究等科考项目带来了很大的隐藏风险。但敬业的考察队员们仍然冒着危险收集了大量珍贵数据,继续着自己的考察工作。

  -海冰融化:大片空心冰暗藏杀机

  从1月2日开始,海冰观测项目小组开始发现大片海冰带的迅速消融。海冰项目负责人,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雷瑞波几乎每天都要到那拉湾和

望京岛附近,远离海岸的陆连冰上收集海冰数据,他告诉记者,根据观测,这一带本来厚达1。5米的海冰在1周内平均厚度减少了0。8米,目前最薄的冰层只有0。4米左右。几乎每天都有宽度1-2米的新冰裂隙在出现,本来连接在一起的冰面已经被冰缝分割成了若干部分,深入海冰必须在冰缝上搭建简易浮桥。

  1月4日傍晚,为了给即将归来的雪龙船进行冰上二次卸货寻找一条通道,副领队杨惠根和中山站新老站长董利、叶加平组成探路小组,走上了正在一天天变薄的海冰。记者也随同他们一起出发探路,一路行来,探路小组始终能听到脚下的冰层发出卡卡拉拉的碎裂声。距离海岸20公里的雪龙号登陆位置早已是一片汪洋,陆连冰已消融到距离岸边不到5公里的位置,海面上只剩下一些被潮间带分割开来的冰山,孤零零地伫立在海水中。

  记者注意到,不少冰层已经成了空心冰——最上一层表面是很薄的冰面,冰面以下已经被海水浸透掏空,明显能见到冰面下幽蓝的海水。杨惠根表示,对于需要在冰上作业的考察队员来说,空心冰是最危险的陷阱,因为最上层的冰面已经非常脆弱,很容易被踩塌。而在远离海岸的冰面上,平均水深达10米以上,一旦有人陷入冰冷的海水中将非常危险。考察队海冰小组和气象小组分析认为,今年的海冰冰况与往年有很大不同——雪龙号登陆时陆连冰比往年厚度更大面积更广,但融化速度却比往年快得多。气象专家史录俊推测,这可能与今年中山站一带降水少,气温回升快,水温较高有关。

  -记者体验:脆弱冰层上的历险

  事实上,近些天考察队的冰上作业过程已经经历了多次有惊无险的意外。1月4日傍晚的冰上探路过程中,中山站站长董利在跨越一条宽度不到1米的海冰冰缝时,脚下的空心冰突然塌陷,反应敏捷的董站长赶紧向前窜了一大步,这才免于摔进海水。1月5日上午,海冰项目小组一位队员在进行冰上作业时,左脚下一片面积不小的空心冰发生塌陷,这位队员抱着仪器准备跳出塌陷范围时,刚刚落地的右脚也踩上了一块空心冰。他马上用胳膊架住冰面边缘,随即被闻声赶来的同伴拉了上来,但左腿已泡在海水里,从里到外都被浸湿。雷瑞波告诉记者,这一位置的海水深度接近20米。

  事实上,在12月27日随考察队造访企鹅岛时,记者也被海冰上隐藏的陷阱“陷害”了一回:在一条冰缝前追踪拍摄3只帝企鹅幼雏时,记者脚下的一块冰面突然塌陷,整个右腿泡进了海水,所幸冰缝宽度不大,记者得以手脚并用地从水里爬了出来,也算是亲身体验了一回冰上历险,对那些外表“憨厚”,内心“空洞”的空心冰有了个直观的认识。

  21次越冬队中山站站长叶加平告诉记者,“老南极”当中有个说法:南极考察最危险的两个内容一是内陆考察,二是冰上作业。海冰上的冰缝和潮间带与内陆的千米冰缝一样致命。21次考察队就有位负责地质观测的队员,整个身子都陷进了冰缝,最后是挂在脖子上的照相机卡在了冰缝边缘,这才救了他一命。鉴于近来频频发生的意外,科考队临时党委已要求全体队员加强安全意识,并要求除了必须进行的作业项目外,其余队员不得再登上海冰冰面。

  -坚持工作:敬业的冰上工作队

  由于海冰情况的急剧恶化,仍要坚持冰上作业的海冰项目小组和达尔克冰川项目观测组成了目前中山站上工作风险最高的人。即使如此,年轻的考察队员们还是不畏艰险,坚持天天上冰收集收据。

  海冰项目的负责人是只有25岁的雷瑞波,每次踏上海冰他都要携带沉重的仪器设备,还得带上一根探路用的棍子,在冰缝密布的区域,小雷每走一步都得用棍子在周围戳上半天,才能选择出一块最厚实安全的冰面。有些冰缝宽度太大,没法跨越,小雷和师兄窦盈科、吉大的合作伙伴郭井学等人只能用木板在冰缝上搭起独木桥,如同杂技演员般惊险地跨过冰缝。为了减小压强,小雷和几个同伴有时甚至得手足并用爬过冰面脆弱的区域。他告诉记者,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偷懒,虽然目前必须的海冰数据已经采集完毕,但建立研究模型资料还不充分,他必须抓紧时间,在海冰完全融化前尽量多采集数据。小雷认为,如果因为畏惧危险就不上海冰,那就失去了来南极考察的意义。

  迅速融化的海冰虽然给考察带来了诸多风险,但也带来了一些意外的好处。22次科考队领队助理孙云龙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消融速度,到本月18日雪龙号再次返回时,陆连冰可能完全消失,届时卸货作业艇将直接开进中山站的振兴码头,二次卸货将节约大量人力和时间。

  1月6日 晴

  海冰正在大片大片的融化,这个情景在中山站并不多见。午饭后孙云龙助理来我们屋聊天时说起,前几年南极考察时,中山站直到2月初还是一片冰封雪盖的景象,陆连冰能一路延伸出近百公里,可现在的中山站站区,冰雪几乎已经融化干净了,满地黄土和中国西部的小镇景象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气温也完全让人感觉不到南极的严寒,在屋子里,火力比较壮的我甚至只穿着个短袖衬衣,一副夏天打扮。今年的海冰融化速度之快让几个气象专家的意见也莫衷一是。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变暖的问题正在显著影响南极。且不说这个结论算不算骇人听闻,但我本来是打算在南极直击一场“盛夏里的暴风雪”的,看来这个打算十之八九要黄。

  前几天陪同几位领导上冰钓鱼时,杨博士就拿我前几天掉进企鹅岛冰缝的事开心,想不到一语成偈,最近几天时常有队员发生“进缝”的意外。于是杨博士很认真地要求队员们注意安全,钓鱼活动退回到岸边进行(以前都是在远离海岸的陆连冰上打洞钓鱼),冰上作业人员必须携带安全绳等急救措施等。还有一个不太认真的要求是:从6日开始,体重80公斤以上者不得再以任何理由登上海冰,这条命令被称为“禁海令”。此后每日“禁海令”的适用范围人群体重递减5公斤。看来,我想再次踏足海冰只能留下来越冬了。

  海冰造成诸多风险的同时,考察队员们携带的仪器设备也在抽风一样地出毛病。从新年过后开始,已经有4、5台

笔记本电脑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故障,瑞波的笔记本干脆开不了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开机成功后这位老兄干脆不关机了。看不了大片玩不了游戏倒是小事,关键是大量科研数据和应用软件装在电脑里,科考刚刚开始设备就掉链子可不是件小事。于是,几天来通讯专家张永宏的屋子里顾客盈门,电笔、电路板都被这位老兄折腾了出来,估计他要是开个电器修理铺这几天准能挣钱。修好了多少电脑不知道,但永宏大哥对仪器设备频出问题得出了一个总结性的结论:南极太干燥了,精密的电脑“缺水”这才罢工了。

  也许还是因为“缺水”的缘故,正准备开始自己科研工作的徐成丽女士也遇上了大麻烦——徐大姐对中山站越冬队员的营养膳食分析马上就要展开,这个活计是需要用精确到0。1克的电子天平准确记录每天食物加工前后重量的。但是,天平在正式开工的前夜罢工了。这可急坏了徐大姐,找到张永宏,这大哥就差给缺水的天平灌点水进去了,还是没有摆弄好。正焦急间,高级工程师郑少怀闻声而来,他在被拆成了零件的天平前整整坐了3个小时,这个精密仪器的功能终于被恢复,感动得徐大姐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也许在备用零件和维修物资极其贫乏的南极,仪器容易出毛病并不是什么大事,因为有一批甘于为别人丁点小事枯坐上3个小时的科学家、高级工程师在,再难以维修的毛病也可以迎刃而解。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