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晚报南极报道:科考队员向家乡问好(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 14:57 大连晚报 | |
![]() 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雷瑞波在雪龙号前拉起校旗向家乡问候新年(左为雷瑞波)(图片来源:大连晚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 记者站在中山站纪念石前面向北方向家乡问候新年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本报特派记者 刘万恒中国南极中山站电 随着2006年元旦的一天天临近,远在地球最南端的中山站虽然正在紧张开展各项科考工作,但节日的气氛也在悄然浓厚起来。从12月29日起,来自祖国各城市、各单位的问候电如雪片般飞向南极,这也让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科考队员们倍感思乡。元旦到来前,记者走访了考察队里几位出身于大连的队员,聆听并传达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问候。 -来自国家领导人的问候 12月29日午饭后,全体考察队员迎来了来自国家海洋局的问候电报。由海洋局孙志辉局长签发的这份电报中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在收到22次科考队寄发的首日纪念封后,亲自批示“向全体考察队员问候新年好。”国家海洋局随即将曾副主席的批示转发给中山站。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国家海洋局、海洋局极地办公室、太原市政府、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测绘局、中国南极 长城站、北极黄河站等单位的新年问候电如雪片般飞向小小的中山站。各单位纷纷向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南极科考队员们表示敬意,并祝愿22次队在随后的科考进程中多出成绩。到12月31日前,已有来自16个单位的18封新年问候电报被贴在了中山站的光荣墙上。考察队员,来自黑龙江省测绘局的刘秀峰激动地说,看着这一封封来自万里之外的问候电报,他的心中倍感温暖,他能感到祖国和人民始终在惦记着自己。“我们22次队不是孤单的144个人,我们背后有祖国,有14亿中国人在作我们的坚强支持!”22次队副领队杨惠根博士这样表示。-领队打来电话委托记者代向家乡问好 在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里,“最高领导”领队、临时党委书记魏文良是咱大连瓦房店人。虽然魏书记已随雪龙号考察船送政府代表团去澳大利亚准备转机回国,目前不在中山站。但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时,魏书记仍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仍在惦记着向家乡大连,向大连人民问候新年。 12月30日,身在印度洋上的魏书记通过短波电台与中山站取得了联系。他委托记者向家乡人民转达他的问候。魏书记深情的说,大连是我的家乡,虽然我走遍千山万水,但我永远是大连人。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时,我在风雪南极向家乡人民问好,祝愿大连各级领导身体健康,祝愿大连父老乡亲早日实现小康,日子越过越好! 交流中魏书记动情地告诉记者,虽然17岁自己就当兵离开了家乡大连,但现在他93岁的老母亲和姐姐还居住在瓦市复洲湾镇乡下的老屋里。魏书记说,这些年自己一直忙于极地科考事业,很少有机会回家乡看看,但他真心地希望在退休后回到家乡定居,“落叶归根”。 -几位大连老乡:家乡你好,亲人你好! 目前在中山站的南极考察队员里,从大连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走出来的老乡颇为不少。在2006年这个全新的年头到来前,他们也打算把自己的第一个新年祝福送给这座他们割舍不了的城市。 来自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生雷瑞波虽然出生在广东,但是他的大学岁月一直是在大连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度过的,大连就是他的第二故乡。小雷告诉记者,大连与南极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最近3年来的南极科考海冰项目,一直是理工大学的李志军教授在主导进行。早在第21次南极科考时,小雷的师兄,大工自动化专业的董西路就代表大连学子出征南极,圆满地完成了科考任务。雷瑞波表示,自己为出身于大连而感到自豪,他拉开母校的校旗,面向大连方向,向自己的第二故乡问好。 21次越冬队的水暖工牛思范同样来自瓦房店,比较特殊的是,这个元旦已经是他在南极连续度过的第三个新年。在远离家乡的南极大陆上,他已经度过了2003年、2005年两个元旦和两个春节,并即将在南极度过2006年的元旦和春节。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个坚强汉子的眼睛里一直有泪花在闪烁,“年年都通过电话给家里的亲人拜年,却总也见不到他们的面,连儿子考大学时,我还在中山站越冬。”老牛告诉记者,新年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家乡大连能变得越来越美丽,自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 12月30日 晴 新年一天天在临近,格罗夫山队也在顺利地前进着。从恢复正常联系后,每天通过电台从格罗夫山传回的都是好消息。晚饭过后,我又一次和几个记者同行聚在中山站的报房里,等待从前方传回来的新消息。晚上7时,琚队长呼叫中山站,从他的音调中我能听得出他的欣喜:目前3辆雪地车已经挺进南极腹地420公里,眼前就是雄伟壮阔的格罗夫山,在元旦前,内陆队可能能全面开展考察工作。距离预订的返回日期——明年的2月10日还有整整40天,留给11位内陆勇士的时间十分充裕,只要运气之神不来捣乱,我国陨石的保有数量再翻一番也不是不可能。 虽然格罗夫山队进展顺利,但首席科学家杨博士却仍在为整个极地科考事业操心。他不仅是22次队的副领队,还是本次莅临中山站的政府代表团成员。中国极地事业的最高领导——海洋局的陈局长离开中山站前,有感于所见到的一些落后情况,特意把撰写一份问题调研报告的任务交给了熟悉南极考察现状的杨博士。在整理调查报告的几天里,杨博士的眉头是越皱越紧了,在我理解,杨博士一方面是为了交卷的时间越来越近而着急,更重要的是可能他越写越发现我国的极地事业存在太多的问题。在报房我们几个聊天时,杨博士的焦急之情溢于言表。“现在我们的能力建设和发达国家比存在差距,这主要是因为经费不足造成的,这还可以归咎于客观原因。但是经费上去了,却拿不出科研成果来,就不得不说是极地科考的规划和管理出了问题。”杨博士举例说,22次南极科考的大洋考察项目中,仅仅关于磷虾的研究项目就有3项,而且承担任务的多数是30岁以下的在读硕士。虽然研究队伍的年轻化是一件好事,但这也说明有水平的科学家越来越不愿意耗费时间到南极前线来参加考察了。更重要的是,“哪个考察项目应该上船,哪个项目不应该耗时耗力来南极,目前还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标准,更多的是主管部门凭借传统经验在管理,这就很容易造成极大的浪费。”以前我们总以自己在南极建立了2处常年科考站,还即将在冰盖上建设中国第3站而自豪,可是杨博士却一语惊人:“长城站的科考含量非常低,22次科考只有4个考察项目,中山站的新上项目也非常少。在新科技时代,在南极占山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在国际南极事务上获得更多的发言权,就必须拿出过硬的科研成果。”杨博士的话让我们的胸口有阵阵发闷的感觉。不过在为极地事业成就而欣喜的同时,被人泼上一盆冷水也是很不错的,因为只有头脑清醒才能更好地看清现状,制订更好的发展战略。 讲完了问题,杨博士还是留给了我们一些畅想的空间,在他报告中的未来规划里,未来的中国极地科考应该是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为龙头,综合国内各个有关科考部门的力量,组建起一个强大的“联合舰队”。“舰队”不是要把各个单位硬捏到一起,而是凭借网络的力量建立起一个数据上的联合实验室。更重要的是,国家 财政部、海洋局、科技部等科技事业主管部门已经打算联手提高极地事业工作者的待遇,这可是最实在的改革措施。我们的极地科考也准备向发达国家靠拢,但兜里的银子太少,心有余力不足啊!虽然先被泼了冷水,但杨博士说的发展方向又让我们有一丝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