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发现号终于回家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 13:18 深圳商报 | |
【新华社卡纳维拉尔角(美国)8月9日电】“发现”号航天飞机经过曲折的14天太空飞行后,终于在美国东部时间8时11分22秒在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着陆,远在东海岸的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爆发出人们由衷的欢呼声和掌声。 9日一定要降落 由于天气原因,“发现”号8日没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降落,9日又再次错过在该中心的降落机会。因为燃料和给养有限,航天飞机在环地轨道上最多只能撑几天。为防万一,美国宇航局8日已经决定,“发现”号9日一定要降落。5时03分,宇航局决定航天飞机改降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那里天气状况良好,有些微风。 虽然航天飞机降落地点更改,但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新闻中心没几个记者离开。大家仍一直紧张跟踪事态的进一步发展。美国宇航员马克·波兰斯基对新华社记者说:“不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降落,大家微感失望,但安全降落才是最重要的。” 行程9280万公里 “发现”号此行可谓一波三折,充满惊险色彩。最初,“发现”号由于传感器故障推迟升空。其后,在升空瞬间大块绝热泡沫材料脱落,宇航员被迫在太空紧急维修。最后,返航时间一再推迟,让人为之捏一把汗。航天飞机此次环地运行219圈,行程近9280万公里。在太空中,“发现”号的宇航员检测了新的安全设备,为国际空间站带去了急需的设备和补给。 9日,“发现”号宇航员的家人一直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等待。但波兰斯基说:“‘发现’号宇航员要等到明天才会乘飞机从加利福尼亚州飞到休斯敦,与家人见面。” “发现”号降落前半个多小时,新闻中心的摄影记者就支好器材,对准新闻中心的官员区,等待拍摄官员们兴奋和激动的场面。电视画面上的“发现”号从一个不规则的亮点,逐渐显出轮廓。在跑道上滑行时,“发现”号的机尾释出减速伞,像暗夜中绽放的一朵花。“发现”号到家了。 点评 航天飞机老了 航天飞机老了,美国宇航局早已决定在2010年让它退出历史舞台。如果按照人类80岁的寿命作为参照,1981年首次升空的航天飞机目前已经是66岁的老人了。无论是谁,一旦步入老年,必然会呈现出老年人的特点,航天飞机也不例外。 再怎么了不起的人物,步入老年后必然会逐渐感到力不从心。国际空间站的建设,美国其他一些航天计划的实施,都需要航天飞机高强度的出征。然而,航天飞机仅剩3架,不但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连飞行安全都无法得到充足保障。这次“发现”号重返太空安全问题不断,连美国宇航局都曾一度宣布暂停航天飞机的发射。此外,航天飞机采用的技术特别是信息和材料技术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力不从心并不让人奇怪。 对于迟暮之人,人们的期望会越来越来少,担心会越来越多。担惊受怕可以说是人们对这次美国航天飞机重返太空的主要评价之一。航天飞机是美国和原苏联争霸太空、被一些专家认为是冒进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先天不足。航天飞机有3500个重要的分系统和200多万个零部件,只要其中1个分系统或零部件失灵,就可能导致重大事故。有专家认为,航天飞机就像一枚可以飞行的巨型炸弹,是一个高度危险的随时都可能爆炸的巨系统。1986年“挑战者”号升空爆炸并未动摇美国继续长时间发射航天飞机的信心。尽管“发现”号这次安全返航,但美国宇航局仍对是否恢复正常的航天飞机发射犹豫不决。 尽管美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成就斐然,但是美国的载人航天多年来只依赖航天飞机,连原先比较成熟的载人飞船都没有了。航天飞机到2010年就要全部退役,美国宇航局局长格里芬还表示,甚至可能让它们提前退役。但目前,航天飞机的接班人“下一代载人航天器”还在设计中,升空的时间初步定在2014年。看来,美国载人航天青黄不接的局面很难回避。 航天飞机拥有辉煌的历史,但其未来却显得日益黯淡。作为载人航天史上重要的一幕,航天飞机迟早要退出历史舞台,但航天者们对太空大无畏的探索,必将对子孙后代产生巨大影响。(新华社记者姜岩) 花絮 发现号多个“第一瞬间” 第一次握手 北京时间7月29日20时54分,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宇航员菲力普斯像绅士那样向“发现”号指令长柯林斯伸出手,以示欢迎。这是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自2002年底以来与航天飞机宇航员的第一次太空握手。随后的9天中,“发现”号宇航员与空间站宇航员结下深厚的友谊,9名宇航员还一同悼念了失事的“哥伦比亚”号机组乘员及其他牺牲的航天事业先驱。 第一次后空翻 北京时间7月29日20时许,“发现”号飞到国际空间站下方183米处,指令长柯林斯操纵航天飞机作了一次翻转,使机腹朝向空间站。这是航天史上航天飞机的第一次“太空后空翻”。这个不寻常的动作是为了让空间站宇航员为机腹拍照,检查航天飞机表面绝热瓦是否受到损伤。 第一次太空修理 北京时间8月3日20时40分左右,“发现”号宇航员鲁宾逊被空间站机械臂“举”到航天飞机腹部,只用了几秒钟就将那里伸出的两块绝热瓦缝隙填充材料“拉”了出来。这是航天飞机24年飞行历史上第一次接受太空维修。这次维修为“发现”号返航进入地球大气层消除了一大安全隐患。 两声巨响原来是“音爆” 直播“发现”号着陆过程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主持人形容说:“这个声音就像两声枪响。”在直播的背景声音中,能够听到有人在惊呼。实际上,这两声巨响只是航天飞机降落时的正常现象,无须担忧。当航空器在进行超音速飞行时,来自机头和机尾的冲击波相互叠加,发出雷鸣般的巨响,被称为“音爆”现象。(新华) 背景 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位于洛杉矶东北部150公里的沙漠之中,是一个庞大的综合性航空基地。它初创于20世纪3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美国空军训练中心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后,其主要功能转向为科研试飞,基地内设有美国空军飞行试验中心、美宇航局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等机构。美宇航局的资料介绍,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之所以常被选作航天飞机着陆地点,是因为它在沙漠之中,气候干燥少雨,可能危害航天飞机安全的低空雨云全年都见不到几次,气候条件比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好得多。(新华) 惊心动魄66分钟 北京时间9日19时06分:“发现”号的制动发动机启动,航天飞机开始脱离环地球轨道,飞向地球大气层。 北京时间19时09分:“发现”号的发动机停止工作,开始进入滑翔阶段。 北京时间19时40分:“发现”号开始进入地球大气层。 北京时间19时42分:“发现”号的机翼开始摆动,方向舵开始启用。在这一阶段“发现”号由计算机操纵飞行,航天飞机连续4次做“S”形转动,机身侧滚最大80度以进一步减速。 北京时间20时04分:美国宇航局控制中心宣布,宇航员开始控制航天飞机,“发现”号度过进入大气层后最高温阶段。 北京时间20时08分:“发现”号穿越着陆点上空的大气层内层。 北京时间20时11分: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上空传出两声连续“音爆”。 北京时间20时12分:“发现”号航天飞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着陆。(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