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号进入读秒期 总统一声令下即可太空救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 23:47 竞报 | |
本报记者越洋采访 发现号进入读秒期 距离“发现”号还有还有一天时间了,来自美国宇航局官员的最新消息称,导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的安全隐患已经被根除,“发现”号航天飞机将是一艘“最安全的航天飞机”。 事隔两年,“哥伦比亚”号的惨痛仍然让人难以忘怀:航天飞机分崩离析,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改进以后的“发现”号将怎样防止悲剧重演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为记者祥解了美国宇航局为“发现”号制订的严格的安全防范措施。 改进完善外贮箱 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空中解体的起因是飞机在发射升空时,外贮箱绝缘材料大块脱落,撞击飞机左翼并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其在返途进入地球大气层后经受不住大气压力而解体,7名宇航员殉难。为了确保这次“发现”号安全地重返太空,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花了18个月的时间改进了外贮箱的设计。航天飞机外油箱敷设绝缘材料是为了防止油箱在充进190万升超冷液态氢和液态氧后结冰。改进后的设计对油箱绝缘材料容易脱落的部位做了重新定形,并安装了加热设备防止结冰。新油箱还安装了摄影机以便地面工作人员能监测飞机在升空时可能出现的任何受损情况。另外,宇航局还提高了绝缘材料敷设工艺的标准。重新设计的外油箱是复飞的重要一步。 感应器预警系统监控安全 “哥伦比亚”号在发射升空时外油箱绝缘材料大块脱落,撞击飞机左翼最后导致悲剧发生。为了更好地防范同样的问题出现,科学家们正在准备为航天飞机的机翼装载一套感应器预警系统。每个机翼都装有22温度感应器和66个加速计。这系统能够监测到飞船机翼发生的任何冲击,同时向宇航员展示机翼损失的严重程度。这样,假如该系统监测到机翼发生了极大地损伤,宇航员们就可以在国际空间站暂时躲避,直到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轨修复技术显功效 就目前技术来看,杜绝航天飞机防热瓦在轨损坏的问题还不可能。因此,一旦发现航天飞机表面有损害部位,“发现”号的宇航员将出舱进行修补。对0.9--1.6毫米的裂缝,用一种新型粘合剂来修补;直径12.7--101.6毫米的小洞则先插入一个探针,然后用螺钉状塞子将洞堵住;对于更大的洞则用一块完好的碳碳复合材料板覆盖在破损板上。另外,宇航员还用一种叫做“填缝枪”新工具对准受损部位进行硅化物进行修补。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像导致“哥伦比亚”号解体的面积约为380平方厘米的“大洞”目前这一技术还是无能为力。 四人救援小组随时待命 为了防止该“发现”号航天飞机发生故障,美国宇航局成立了一支由4名宇航员组成的救援小组。该小组组成是:负责人空军上校史蒂文·林赛、海军指挥官马克·凯利、皮尔斯·赛勒尔和空军预备役军官迈克尔·弗萨姆。小组成员都是40多岁,已婚并有儿女;4人中只有赛勒尔是一名工程师,他曾获得生物气象学博士学位;4人中仅弗萨姆拥有航天飞行经历;林赛和凯利是前空军试飞员。一旦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以空军上校斯蒂文·林德西为首的4名宇航员,就得作好准备,在得到美国总统的命令之后,乘亚特兰蒂斯航天飞机起飞进行救援。在“发现”号安全返回地面之前,准备参加救援的宇航员不能回家,只能睡在办公室中。 国际空间站暂时避险 美国宇航局一个特别工作组2004年5月19日建议,如果“发现号”出现问题,它里面的宇航员将在国际空间站暂时停留,等待救援。本来与空间站对接的发现号将脱离空间站,为亚特兰蒂斯航天飞机空出对接口,自己自动驾驶进入地球坠毁在大洋之中。本来规定最多运载7名宇航员的亚特兰蒂斯航天飞机,将运载11名宇航员回到地球。国际空间站原本设计是居住3名宇航员,一旦“发现号”升空并成功对接在空间站上,那么国际空间站的人数就从目前的2人增加到9人。 活动悬臂装置 美国宇航局还给航天飞机的机械手末端安装了一个长为50英尺的可活动悬臂,一个摄像机和一个激光器材。这样航天飞机在外层空间轨道上飞行时,宇航员能够根据这系统监控机翼表面材料结构和泡沫胶可能出现的破损。今年1月24日,这一活动悬臂装置被运动到肯尼迪遥控操作实验室进行最后的检测,然后被安装到“发现号”上。“发现号”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保障。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监控 当航天飞机抵达空间站下方180米的距离时,航天飞机将进行一次翻滚。这时,空间上的宇航员将透过空间站“星辰”号服务舱面向地球的弦舱,利用长焦数码相机对航天飞机进行拍照。两名宇航员将有90秒的拍照时间,足以对“发现号”航天飞机的背部、侧面和腹部进行全面拍照. 文/本报记者张华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