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说不完的圆明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 08:03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 蒋韡薇 圆明园许久没这么热闹了。“湖底铺设防渗膜”事件尚未平息,又爆出了湖心岛出租和圆明园内建别墅两则新闻。 两条狼狗、一块“游人止步”的牌子拦住了游客,因为该岛十余年前就出租给两位
历史上,圆明园曾是皇帝的私家花园,历经康乾盛世,耗费无数钱财建成的“万园之园”,在法国大文豪雨果笔下,是“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圆明园遭到了抢劫和焚毁,从此,那断壁残垣成为最苍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特殊的历史地位造就了“圆明园无小事”的文化传统。上世纪80年代初有过一场关于圆明园的大争论,结果确定了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性质。 有网友惊呼:在列强被赶走一百多年后,我们惊异地发现,圆明园被毁坏的命运仍在继续,只是如今的“罪犯”不是列强,而是我们自己! 愤怒的公众质问:圆明园竟又要沦为私家花园吗?“圆明园管理处”不如直接改名为“圆明园租赁公司”! 对遭质疑的万春园,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朱红说,这是十多年前经过合法手续,由圆明园管理处和一个香港公司合资建设的项目。这种解释毫无底气:什么是合法?圆明园到底是谁的?谁有权处置圆明园? 圆明园以其特殊的历史内涵和华采的旧时风貌而成为一种稀缺的公共资源,“圆明园管理处”没有随意处置权。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学者郑易生,专门从事风景名胜区管理与经营模式研究。他介绍,在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者认为自己只是guard(管家),而不是owner(所有者),他们只有帮百姓照看和维护遗产的义务,不能随意处置。 圆明园管理处,也是这样的“管家”。但这个“管家”显然把自己当成了“主人”:把防渗膜铺到了圆明园的湖底;把湖心岛出租给个人,甚至在园子里盖起豪华别墅。“管家”却高叫委屈:水价上调了,每年水费就多支出几百万元;1700名职工要开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缺少经费”的托词下,管理者的意思是只能吃圆明园这碗祖宗留下的饭。 圆明园到底该怎么建设和管理,历史上有多次讨论,有人主张恢复旧时“万园之园”的胜景,有人主张保持残缺的苍凉,激励后人勿忘国耻。不管怎么说,圆明园的建设和管理,都必须置于公众监督和约束之下。 北京大学教授、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觉得“圆明园差不多可以说是已经牺牲了”。他把圆明园的牺牲和划时代的环保著作《寂静的春天》相提并论。这部书以美国国鸟白头鹰死亡的悲剧唤醒了民众,这才有了持续至今、遍及全球的环保运动。“圆明园是中国的国宝。如果连圆明园的遗址都破坏了,我们的环境破坏是何等严重”。 网友呼吁彻底换掉圆明园管理处的领导班子,“他们不像国家干部,而像清王朝的王爷似的,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其实,他们可能连清朝的王爷都不如。清朝的王爷在处置老祖宗的遗产时,可能未必敢这么肆无忌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