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圆明园管理者为何与公众如此隔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4日 12:01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4月11日电(记者鹿永建) 圆明园防渗工程停止,砍伐园中林灌和改造地形地貌的工程却在继续进行。北京大学生态景观规划教授俞孔坚大声疾呼:这一工程破坏性可能远远大于湖底防渗工程。这一结论是否恰当有待讨论,但是,圆明园管理者与公众意愿不那么吻合,颇值得思考。 俞孔坚教授的意见有一定代表性,公众对圆明园管理者的质疑也不是现在才开始的
。记者一位同事在20年前刚到北京时,特别喜欢到这个遗址公园去,因为那里的文物和近乎自然的生态让人体会到历史沧桑与自然之美的交融。但是,后来他去的越来越少,因为不断有崭新的钢筋水泥的东西蚕食它。人们不禁要问:圆明园管理者对于这个文化遗存重要而独特的历史、美学、生态价值认识水平,是否完全到位? 作为公共财产的圆明园应当是属于公众的,公众不仅有权对于如何管理提出意见,而且有权得到回应和尊重。圆明园管理者简单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对这个地方进行处置,就使其与公众的隔膜越来越厚,甚至形成对立。2003年,圆明园管理处和一些专家学者,曾就圆明园的保护进行讨论,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撰文说:“不注重历史遗迹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和谐,只会是好心办坏事。圆明园里,地上地下的文物都在说话,每棵树、每根草都会说话。”圆明园管理者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前行,引起公众进一步质疑势所难免。 怎样管理才是最经济最科学的,在这个问题上,圆明园管理者恐怕应该多尊重些、听取些公众意见。(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