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声音:圆明园的防渗膜难题的出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4日 11:26 新浪科技 | ||||||||||||
2005-04-08 16:47:01 新浪网友 就 专家质疑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 保护还是破坏 发表评论 IP:221.218.51.* 难题的出路 圆明园的防渗膜问题,经媒体炒作,谴责之声铺天盖地。可是口口声声热爱圆明园
圆明园是水景之园。一把火之后,地面上的建筑残骸又遭劫难,除了已开放的西洋楼的那些石柱外,其余已经荡然无存。未开放的大块土地上,河湖干枯,山体易形,部份土地变成了村落、农田。这是历史留下的现实。 圆明园是北京之园、国人乃至世界之园。那么,整治后要向国人、世人进一步开放的园子,将展示个什么样子?这个难题,摆在了各级政府领导的面前。 有几种设想: *仅仅再现当年皇家园林的山形水系,辅以个别重点景区的建筑。这个方案,关键在水。严重缺水的地下,像一个无底洞,严重缺水的北京,给不了这么多水。 *修改对圆明园的功能的定位,保持其西部、北部的枯水、荒废的现状,充当反面教材,使之兼有环境保护教育基地的功能。无疑它冲淡了国耻教育的主旨,政府是不会考虑的。 *继续关闭西部、北部,等南水北调的“援兵”到达之后,再来考虑整治开放。但是这就错过了2008年向世人展示这个皇家园林杰作遭劫的机会,已投入的4亿搬迁、2亿整治资金短期内无法见效。 左右为难,难道没有出路了吗? 专家的责难,果真经得起推敲吗?湖底砌了防渗膜,“周边植物就会大面积枯死”吗?北京两个多月没下雨,马路上的树,不靠河、不靠湖,到时候不也长绿叶吗?何况圆明园还有侧渗的补充呢!湖底砌了防渗膜,“就破坏了天人合一的意境、天趣就会荡然无存”吗?隐藏在湖底的一层膜,有那个危害吗? 现在需要的不是重复概念、加强炒作,需要的是冷静、科学态度和务实精神。在一边倒式的“舆论轰炸”下,需要呼唤科学的良知,需要北京市那么多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勇敢站出来说话,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就我们外行人看,在谁也解决不了水的大难题的情况下,专们管水、研究水的部门建议做防渗有何错?继续做完防渗、注水,有何不可?枯水期的缩短至少有利于周边植物的生长,有利于小环境气候的调节吧?到有朝一日政府有条件赋予圆明园回灌地下水的功能时,防渗膜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到时候拿掉它还是容易的! 关于听证会 由那个兰州大学都不承认其职称的张先生用吓人听闻的“语言”发难,经盲目跟进的舆论导向,经狂热偏执的几个“公众”推波助澜,现在似乎谁反对湖底铺防渗膜就是生态卫士,就是英雄。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专家的声音出得来吗?德高望重、有真知灼见的专家愿意去和那位张先生面对面吗?愿意去面对记者的镜头,遭受事后的追逐甚至可能的断章取义的报道吗?还不如发出一批问卷收集一下真正的科学的声音吧。 再说,专业科研部门的“环评”结果没出来,把一个专家都在争论的难题交给公众去听证,想取得什么结果?真担心会继4月6号的研讨会之后,引起更大范围的、更“权威”的误导。 据说这类听证在全国尚属首例,这样仓促实施合适吗?国家环保总局也许想借此唤起国人的环保法意识,但是解铃还得系铃人,圆明园水的难题可不好解决啊! 坚决支持!这才是理性的话!关于哪个张专家!大家真是没有判断力呀! 用脑子想一下,就知道了!哎!悲哀啊! 国人的盲从盲信!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