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中国南极第21次科学考察专题 > 正文

中国科考队首次进入南极之巅冰穹A核心区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 09:56 新京报
科技时代_中国科考队首次进入南极之巅冰穹A核心区域
同时标志着人类首次进入南极冰穹A核心区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同时标志着人类首次进入南极冰穹A核心区域

  综合新华社电 北京时间昨日1时许,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领队张占海在打给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惠根的电话中说,北京时间9日23时30分,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李院生队长电话报告,成功“登”上卫星遥测标识的南极内陆冰盖冰穹A的“北高点”,所在位置为南纬80度22分51秒,东经77度27分23秒,从而标志着人类首次抵达南极冰盖冰穹A核
心区域。

  冰盖队将继续寻找“南高点”

  据手持GPS接收机初步测量,其海拔高度为4091米,“北高点”海拔高度为4083米,距南极中山站1250公里。冰盖队还要经过12小时的连续测量,确定其最终的海拔高度和准备位置。

  根据卫星遥测数据,南极内陆冰盖有两个相差10多公里的“制高点”,至于两个“制高点”谁为冰穹A的“最高点”即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还需要经过地面的GPS联测来最终确认,冰盖队将继续寻找“南高点”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魏文良说,“南极冰盖最高点就在科考队身边,他们要在几十公里范围内寻找。换句话说,就是最迟到明天,最高点的‘谜底’就能揭晓。”

  全人类的一个世界级的一次事件

  “由于南极冰盖核心区域的海拔高差已经很小,某种意义上说,这已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冰盖的‘最高地带’。”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秦为稼解释说,中国人能够抵达如此人迹罕至的地方,已是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一次伟大实践。“过程和结果都是划时代的,是全人类的一个世界级的一次事件。”

  由13人组成的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于2004年12月12日从中山站正式启程,在1200多公里的行程中克服了冰裂隙、白化天气、高山反应、严寒等诸多困难。由于机械师盖军衔高山反应严重离队,目前全队还有11名考察队员和1名随队医生。

  在上海,消息传来后,为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提供后勤保障、管理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及雪龙号极地科学破冰考察船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沸腾了。

  昨日上午,极地中心的干部职工纷纷聚集到院内的极地广场,掌声、欢笑声和传递喜讯的手机声响成一片,楼上不知何时挂出庆贺标语,爆竹声声,人们以中国人的传统方式传递对前方勇士最真挚的祝贺和敬意,表达期盼已久的胜利喜悦。

  -科考队挺进历程

  ●2004年12月8日:13名队员和4辆雪地车离开中山站,向冰穹A出发。

  ●12月24日:进入海拔2800米的地带。

  ●2005年1月1日:突破3000米海拔,在南极迎接新年,举行了升旗仪式,高唱国歌。

  ●1月4日:科考队终于进入冰穹A区域,冰原上雪丘增加了许多,道路受阻,雪地车颠簸得厉害。中山站时间21时43分,距离中山站约1100公里处,队员们看见了1999年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队留下的标志物。

  ●1月8日:50岁的机械师盖军衔出现严重高原反应,情况危急,经国际救援离开大部队。此时,距离最高点只有50公里。

  ●1月9日:冲击冰盖最高点,抵达距中山站1200多公里处,接近了南极冰盖“不可接近之极”,距冰盖最高点“不到五六十公里”。

  ●1月9日深夜:深入南极冰盖内陆1300公里,成功到达了冰穹A的“北高点”。

  名词解释·冰穹A

  南极大陆98%面积被平均厚度达2450米的冰盖覆盖。冰穹A是冰盖上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

  南极一共有4个主要点: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南极点和磁点上均已建立考察站,冰点———全球最低气温也已被测量,仅剩下海拔4083米的冰穹A最高点未被涉足。国际上迄今也没有直接从地面进入冰穹A展开过系统的科考活动。

  1996年至2001年,我国成功组织实施了4次中山站至冰穹A的内陆冰盖考察。这次冰盖队于2004年12月12日从中山站正式启程,目前全队还有11名考察队员和1名随队医生。



评论】【通讯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