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富矿 中国激光物理亦处于世界前沿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富矿 中国激光物理亦处于世界前沿
2018年10月03日 08:07 科学大家

  出品 | 新浪科技《科学大家》

  撰文 | 曹则贤 科技部“973”纳米材料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

  相关文章

  2018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美法加三位科学家共同分享

  通往更加极端的光学之路:“用光制造的工具”获诺奖

  2018诺贝尔奖专题

  北京时间10月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1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Arthur Ashkin 以表彰其发明光镊子(Opitcal tweezer) 技术, 另一半授予法国科学家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学家Donna strickland (女)以表彰他们发明了可用于产生高强度超短光学脉冲的方法,即啁啾脉冲放大方法 (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 简称CPA)。光镊子利用聚焦光束产生的力场 (力的大小一般为皮牛量级,1皮牛约等于10的负13次方公斤)来夹取微小物体,类似一个镊子,因此在颗粒物质、微纳米科学以及生物、医药等研究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啁啾脉冲放大用于产生高强度、超短激光脉冲,当前激光单脉冲可达petawatt (10的15次方瓦)以上,脉冲宽度一般实验室都可达飞秒(10的负15次方秒)量级,有的实验室可做到阿秒(10的负18次方秒)。 高强度、超短激光脉冲不仅具有重要的工业和军事应用价值,由于其可以把单脉冲时域降至10的负18次方秒左右,这样的时间分辨本领开启了研究原子和亚原子层面超快过程的可能,其对基础物理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这次三位科学家因这两项光学技术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令人信服。

  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奖的一个亮点是有一位女物理学家获奖,这是诺贝尔物理奖历史上的第三位女性获奖者。此前有居里夫人因发现自发放射性而于1903年与其丈夫皮埃尔。居里分享了一半的诺奖(另一半奖给了Antoine Henri Becquerel),迈耶(Maria Goeppert-Mayer) 于1963年因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而与 J。 Hans D。 Jensen分享了一半的诺奖(另一半奖给了Eugene Paul Wigner)。

  激光物理和激光技术一直是诺贝尔奖的富矿。自从激光被发明以来,已有一批成果获得诺奖,这包括激光发明人Charles Hard Townes, Nicolay Gennadiyevich Basov 和Aleksandr Mikhailovich Prokhorov 于1964年获奖, 1966年Alfred Kastler 因发展光学方法研究原子中的赫兹共振而获奖, 1971年Dennis Gabor 因发展全息技术获奖,1981年Nicolaas Bloembergen 和Arthur Leonard Schawlow 因对激光光谱学发展的贡献获奖,1989 年Norman F。 Ramsey 因发明分离共振场方法并将之用于原子钟而获奖,1997年 Steven Chu (朱棣文), Claude Cohen-Tannoudji和William D。 Phillips 因原子激光冷却技术获奖, 2005 年John L。 Hall 和Theodor W。 Hänsch 因光频梳技术获奖, 2017 年Rainer Weiss, Barry C。 Barish 和 Kip S。 Thorne因所谓的引力波探测而获奖,但实际上那不妨看作是光学干涉方法精确测定距离的伟大突破。

  我国对激光物理和激光技术一直非常重视,此方向是我国少数长期处于世界前沿的研究领域。激光是1960年发明的,据说我国1961年就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激光器。就布局而言,中国科学院在长春、西安、合肥和上海有四家专业的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等单位的超强、超短脉冲研究成果也处于世界前列。

  诺奖所表彰的物理学成果的诞生,既需要从社会方面来讲深厚科学土壤的培植,也需要从科学家个人来讲长期的艰苦努力。 有鉴于此,第一位中国本土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诞生端赖整个社会的努力,这需要我们的信心和耐心!显然,耐心是我们最缺乏的。我们当前不停地请外国人尤其是诺奖得主来做一些不咸不淡的讲座,将他们高薪聘到可有可无的位置上,就是一种焦虑的表现。什么时候我们把眼光放到科学上面,放到我们后代的教育上,放到对真正做科研的我们自己的科研人员身上,那中国人对世界科学有所贡献的日子就会到来了。

  《科学大家》专栏投稿邮箱:sciencetougao@sina.com  来稿请注明姓名、单位、职务

了解更多信息 欢迎关注科学探索微信公众号及微博了解更多信息 欢迎关注科学探索微信公众号及微博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