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钟凌江:从推进信息应用的角度看NGN演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 16:08 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面对众多消费者全方位、多层次的通信需求,如何构建一个网络、业务全面融合的信息平台是运营商未来发展网络的根本出发点。运营商盈利的根本就在于能否在网络融合的基础上,灵活、安全地进行业务的生成和分发,及时提供保质保量的新业务。NGN以其旗帜鲜明的特点——网络响应快速、生成的业务丰富多彩、融合互联网且又具备电信级网络的特征,成为网络发展的方向。归根结底,NGN业务是围绕多样化的信息化应用衍生开来的,无论是从技术发展的路线,还是标准的动态,抑或是网络演进的策略还是商务模式的建立,信息化应
用始终像磁石一般,成为NGN发展的向心力所在。

  首先,从技术的层面看,NGN具有分层的网络结构,并且层与层之间均采用标准的协议和接口,这一点至关重要。NGN清晰的网络架构使得业务的提供独立于网络,而软交换控制设备作为统一的业务代理和业务承载平台,对业务层屏蔽了来自底层网络的复杂性,从而使网络层次清晰化,促进了更为复杂的融合业务的生成。如今,以软交换为代表的NGN演进技术经过全球各大运营商多年的测试和试商用后,其技术、设备及协议已趋于成熟。美国AT&T、英国电信、韩国电信等世界知名运营商正在或是计划通过软交换网络的构建,将网络演进为基于分组的、可提供多种业务的统一平台,业务重点逐步向包括话音、数据等多媒体的综合方向转移。而在中国,软交换网络也已经覆盖了很多城市。如今无论是在建立核心网络统一的软交换平台方面,还是在建立统一的基于IP/ATM的分组核心网作为多业务的IP承载平台方面,或是在由于固定移动承载层编码方式不同而需要进行的接入网关处转换方面,业界都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对于优化网络资源,提高带宽利用率,从而更好地面向

信息化应用提供丰富多彩的NGN业务都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从标准的层面看,NGN的体系架构经过反复雕琢给我们勾勒出美好的画面——运营商能够控制和管理基于IP的网络,并在业务层面具有灵活扩展和融合的能力,在用户接入层面能够进行接入控制、标识和管理,从而更好地向用户提供丰富应用。3GPP、ITU-T和ETSITISPAN等组织都在研究NGN的标准体系,进展都比较快。TISPAN的NGNR1标准已于2005年底发布,而从ITU-T对NGN的权威定义可以看出,NGN系统在支持多种业务的同时,更加强调了对QoS的要求和对移动性管理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的对NGN的定义中,除了PSTN仿真子系统、IMS子系统等业务子系统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以外,又增加了两个新的子系统:NASS(网络附着子系统)和RACS(资源和准入控制子系统),希望它们来实现业务子系统与传送层的交互,并且使传送层可以根据用户的业务需求提供用户的接入控制和QoS保证,使得面向更广范围信息应用的业务提供更具安全和性能保障。

  最后,从演进策略上看,网络演进的核心便是网络的部署必须充分考虑业务需求,即一切要面向信息化应用的需求。在网络演进和NGN部署过程中,各个运营商网络建设目标和重点表现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是在充分考虑自身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对网络作出部署的,是为了充分满足当前和未来业务需求的,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先进技术而建网的。对于老牌运营商来说,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将他们的传统话音网络过渡到以数据或IP业务量为主的新的网络结构,同时又能及早享受到NGN网络带来的好处,尽可能地减少网络过渡的费用,因此渐进、重叠的过渡策略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现在国内运营商在网络演进方面的主要思路是优化网络结构,整合网络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和降低网络投资成本。他们采用成熟技术,在网络演进稳步前行的基础上积极开发

增值业务。在具体过程中,国内运营商积极展开软交换和固网智能化的改造,使基于电路交换的网络转型为基于分组的网络,循序渐进地使业务的提供有序、可控制和可管理,这不同于一般的基于IP的业务,但也适时增加了基于IP的增值业务,这种重叠的网络演进策略不仅着眼于当前,更是将未来丰富的信息应用考虑其中。

  目前我国在NGN领域的发展逐步深入,NGN技术发展策略、运营商向NGN的网络演进策略、标准制订及商务模式的探索等方面齐头并进。围绕着业务转型、网络转型、运营转型三个环节展开的NGN网络形态的基础铺垫和运营商的争先恐后都预示着我国NGN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这一切最主要的驱动力来自于用户对丰富多彩的融合化信息应用的强烈渴求,因而NGN的发展策略应该始终围绕这个中心,扎实地在各个层面上推进。

  (钟凌江 人民邮电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