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P2P模式走俏NGN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 13:35 通信产业报

  特约撰稿人周欣

  受困IP网络

  P2P和运营商商业模式的变化,如同在VoIP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一样,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并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其中来,最好的情况也只是作为一个独立的VoIP提供商来工作,其身
份除了具备本地落地的一些资源外,与其他的VoIP运营商并无二致。

  这种困难首先是由于IP网络的技术属性所决定的,IP作为一个纯路由结构的基础网络,首先自己就是一个PEER的网络,每个节点在整个网络环境中均是独立自为的。终端的独立性弱化了传统电信基础结构中对于终端的控制能力,形成了承载或不承载的刚性管理,而对于承载之上的服务选择与控制,由于IP网络服务提供的一般性,运营商没有(除非自行提供某些服务)任何有力的技术手段。

  P2P的扩张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紧张。由于P2P应用形成的带宽瓶颈仅仅是运营商困境的冰山一角。带宽问题基本上是可以通过对接入服务的分级来缓解的,但是运营商对于应用和服务的无法参与才是基本和深刻的,也是运营商最大的危机。

  移动运营商通过挖掘数据业务形成的业务附加收益对于所有运营商都是一种鼓舞,这种成功更进一步加重了对IP网络的忧虑。事实上,3G/4G环境中将会出现的问题是一样的。由于数据业务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数据域的IP化和终端的智能化,而一当这种IP化真正得以实现,那移动运营商同样会面临一个无法控制和参与的移动IP网络。

  演进策略

  运营商面临的困境是长期的,已经有电信业者在著文出招,先考虑控制,再行疏导,最后招安。招安一说因对P2P的研究中有着可控P2P网(如Tapestry、Chord、Pastry、和CAN)的提法。即由电信运营商来提供P2P业务,并以之为服务承载工具(实际上是一种更新的路由结构)提供应用。

  这种结构性的变化与电信业热捧的NGN的解决思路同出一脉,但方式有很大的差别。从技术角度出发,现时较为可行的方案是从边缘入手,在面向NGN对于骨干交换方式重构的大前提下,通过部署边缘的智能控制器件,完成对现有业务的区分和能力控制。未来则直接将这种器件与NGN中的PE合并,提供基于业务网络的接入能力和控制能力。如此,可以简单地归纳这一演化过程:通过具有流控和IPVPN的能力的边缘器件解决现有的服务控制和服务虚拟网络的接入问题。然后,通过支持包括COPS/PR在内的服务质量协议,解决服务虚拟网络的能力差异性问题。再次,通过支持MPLSPE解决NGN环境中服务接入的问题。

  建立可管理P2P网络

  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商业环境和产业链建设。电信业在通过IPTV的探索中遇到了产业壁垒,并实际地陷入困境。由此带来的教训是,首先电信业要在整个建设过程起主导地位的同时,有策略的放弃掉传统的垄断才能产生利润的简单竞争观念。在一个更为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共赢的起点是有策略的妥协。并实际的鼓励真正具有业务价值的虚拟运营商或次级运营商参与互动。虚拟服务网络自然是建立在物理网络之上的,但需要明确业务规则的基础上加强对于这些服务商的鼓励和培养。注意到电信和网通已经在开始转向提供应用服务,但是这种提供不应该是在承载基础上的垄断性叠加,而应该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和手段,鼓励甚至是P2P的应用提供商一同进入良性的业务循环。

  运营商在具体部署P2P控制器件的时候需要考虑几方面因素:

  器件的部署位置

  控制点越接近用户侧,控制的效果会越理想,控制的手段越灵活。但从实际业务模式上,对P2P控制应与业务控制点映射,以业务控制单元为控制点的方式对业务的辅助管理作用将是最理想的,目前运营商比较常见的是以省为单位对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因此在P2P的控制器件的部署上,应考虑以省为单位进行部署。一些大型运营商的网络带宽较大,目前的P2P控制器件还没有相对应的物理接口及处理能力能满足此种带宽,因此可以将器件向接入层靠近,但其P2P控制策略下发及统计等管理功能还应以业务单元为单位部署。

  器件的物理部署方式

  常见的部署方式分为串接和并接两种。串接方式的优点在于:透传不需要修改网络路由配置;可以对通过的所有数据包隔离,做到丢弃,修改,控制手段方便;流量控制器失败以后,可以通过路由器切换路由方式保障数据包从其他路径发走;可以仅仅处理整个网络中被选择通过流量控制器的数据包。但也存在着如下缺点:需要原来的路由网络上有多个路径存在,而且是可以路由备份的;流量控制器是所处路径的一个故障点。并接方式的优点在于:处理性能高,少了一个发送的处理过程;不增加网络上的路由故障点;出错不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并接方式对于网络有特殊要求:网络上的设备有数据包的镜像功能,或者提供一个可以镜像的手段。

  综合考虑两种方法的利弊,对于运营网络而言,建议采用并接方式部署,而一些简单结构的企业网络可以采用串接方式部署。用户在选择的时候应考虑对两种方式同时支持的设备。032731

  NGN着眼于对现有IP网络的重构,然后在其上叠加业务网。而结构化的P2P是在现有网络结构上,通过叠加新的路由方法来形成局部或点对点的业务网络。然而,两种方式,由于均处在部署早期,在时间上均不能满足运营商参与业务运营的迫切性。

  专家观点

  P2P的共赢机会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何宝宏

  P2P为运营商吸引来大量宽带用户的同时,也带来了了“颠覆性”影响,从用户合同与商业模式、网络规划设计到对网络服务性能的影响等多个方面,似乎都心理准备不足。

  在互联网的通信中,影响端到端通信质量(速率)的因素有多种,包括用户终端、用户接入带宽、城域网和核心网的带宽、不同运营商网间互联的带宽、ICP与运营商网络的接入速率以及ICP服务器(群)的处理能力等。在传统的互联网C/S应用模型中,影响服务质量(如访问速度慢等)的主要瓶颈是用户共享的ICP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包括服务器与网络的接入带宽)。但P2P的出现将这一矛盾成功化解,使得人人都同时也是服务器,服务器不再是通信质量的瓶颈。影响互联网通信质量的主导矛盾克服了,导致用户P2P流量的快速增加,短短几年P2P应用的流量上升到整个互联网流量的40-60%,P2P也获得了所谓“带宽杀手”的称号。

  矛盾是永恒的。老的主要矛盾克服了,新的主要矛盾又开始诞生了,那就是运营商网络的承载能力开始出现资源紧张的情况。P2P流量消耗了大量网络资源,导致网络拥塞和其他互联网应用性能的快速下降。于是运营商不断扩容网络,但扩容后的网络资源很快被P2P流量吞噬掉,整个网络的服务性能几乎没有改善,反而是用户投诉和抱怨不断上升,运营商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P2P直接动摇了传统的网络规划和设计的基本原理。在包括电话网、互联网在内的几乎所有网络的经典设计中,运营商一般假设用户是一个“客户端”:信息/服务的消费者,而不会是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因此一般都会假设用户上行流量远小于下行流量,并且用户不会“永远在线”。因此,从接入网上行向城域网和核心网,设计中都会有一个流量的“收敛比”,采用统计复用的方式使用户之间能够最大限度的共享网络资源,以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降低最终用户的使用价格。目前运营商和用户签署的互联网接入合同,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基于这样的“默认”假设定价的,没有把P2P的影响考虑进去。

  P2P应用对带宽的需求是无限的,而运营商实际的物理网络的资源是有限的。对待P2P应用这种新生事务导致的原来合同中没有考虑到的新问题,无论是运营商还是用户,都需要采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如果运营商没有了扩容的积极性,随着流量的不断增加网络性能就会不断下降。而当大家都被迫使用P2P应用时,那就不仅是P2P会死亡的问题了,而是整个互联网都可能要死亡了。我们需要的是“双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