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手机辐射标准六年意见分歧 将采用折衷方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 19:1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 刘育英)是采用美国的严格标准,还是采用欧洲的相对宽松的标准,中国有关部门尚在矛盾之中。辅助手机辐射标准制定的电信研究院泰尔实验室有关负责人告诉本社记者,手机辐射标准有可能采取折衷标准。

  近日记者专访泰尔实验室主任何桂立了解到,所谓折衷方案是强制实行欧洲的SAR值不超过2.0 W/kg标准,推荐实行美国的SAR值1.0W/kg标准(经换算得出)。

  为何采用折中方案

  何桂立说,对于手机辐射标准,政府部门早就出台方针,要求借鉴国际标准。目前国际上手机辐射两大代表:欧洲标准和美国标准,何桂立说,参与制定手机辐射的各个部门出于不同的考虑,提出的各种意见,六年来未能统一。

  针对手机辐射标准的不同意见主要有三种。何桂立介绍说,环境保护部门出于保护环境、防止电磁污染的要求,希望实行严格的制度,

卫生部门出于最大限度保护人体健康的出发点,也希望实行美国的严格制度,这些考虑都是很好的出发点。

  而信息产业部也十分重视对人体和环境的保护,但是综合考虑到技术发展的可能性、网络系统架构、手机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提出实行欧洲的2.0 W/kg标准。

  这种观点的依据还在于,欧洲对技术、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认识,应该是超前的,有依据的,不是拍脑袋讲的,它的标准体现了对人体健康的保护。由于目前所认识的手机辐射影响体现在一种热效应,具有积累的效果,1.0长时间使用可能和2.0短时间使用效果相当。20多年来全世界有上亿人使用手机,还没有导致严重疾病的确切报道。而且,世界卫生组织也采取了欧洲的标准。

  通信在社会、经济、生活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手机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手机以无线电的方式工作,没有辐射是不可能的,关键就是如何在人体健康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中取得平衡,使手机既能够畅通使用,又能保证人体和环境的健康、安全。

  G网C网“绿色”之争

  何桂立说,衡量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通常用SAR值来衡量。SAR的定义是生物体单位时间(s),单位质量(kg)所吸收的电磁辐射(照射)能量,其单位是W/kg。

  人体受到手机辐射后,主要产生热效应。何桂立解释说,GSM和CDMA工作原理不同,辐射的表现形式也不同。GSM工作时每隔一定时隙出现一个微波峰值,但是峰值过后为0,而CDMA是始终存在,但值比较低。

  何桂立说“,通过检测,GSM手机和CDMA手机没有明显差别。这就好比烧热水,一种是每隔10秒打一个大火,另一种是以很小火但是一直持续烧,很难判断哪个更容易把水烧开”。

  何桂立表示,通过场强测量仪测量手机辐射大小是不科学的,而运营商通过场强测量仪强调自己的绿色也缺乏科学依据,因为手机对人体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是用比吸收率来测定的,要由专业机构进行测定。

  正确使用手机 减少辐射

  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尽管目前还没有打手机会造成肿瘤的直接证据,但每个用户都应该具备安全健康使用手机的意识。何桂立向记者介绍了几项使用手机的注意事项。

  尽量长话短说。手机辐射效应跟时间有关系,即使标准严,使用时间长也会使辐射大。1.0标准并非绝对安全,符合1.0标准的手机打两小时,可能2.0标准的手机打一小时辐射差不多。何桂立建立,每次使用5分钟10分钟的没问题,如果必须长时间打电话,建议轮换两只耳朵听。

  建议用耳机打电话。研究证实,辐射跟距离有关,随着距离的增大,辐射呈指数级下降。使用耳机比不使用耳机头部受辐射低百倍以上。睡觉时手机应远离头部。

  当手机上信号显示格越少时,辐射越大。这是因为当手机离基站远时,必须提高发射功率才能保证正常通话,因而辐射较大,这时应减少使用手机。

  手机振铃时辐射较大。这是因为当手机和基站的交互尚建立时,手机自身尚未实施功率控制,这时发射功率较大。应当等振铃过后手机接通时,再把手机拿进头部。

  何桂立最后强调,手机辐射对每个人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微波辐射的反应呈现差异性,有人发生头晕、头疼现象,有人无反应。但是出于对人身体的保护,应该尽量少使用手机,或者使用耳机。

    相关报道:

    手机辐射标准望年底出台 厂商遭遇生死大考

     手机辐射标准年内难出台 限值难统一未获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48,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