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爱问导航
通行证登录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3G在中国2005全球峰会专题 > 正文

图文:电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所许志远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 11:00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图文:电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所许志远演讲
图为: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所交换与数据研究部许志远演讲。(骆磊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新浪科技讯 8月10日上午,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主办,新浪网科技频道协办的“3G在中国”网络规划与优化主题沙龙在北京召开。本次主题沙龙主要探讨未来3G网络建设的规划与优化问题。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曹淑敏副院长、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交流中心陈育平主任、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舒华英教授出席会议。新浪科技进行了现场直播。

  图为: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所交换与数据研究部许志远演讲。(骆磊 摄)

  以下为其致辞全文:

  主题:3G移动核心网规划——面向未来融合网络奠定基础

  许志远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所交换与数据研究部高级技术主管:

  大家好!

  一提到3G的网络规划,大家第一个反应是3G的无线网络规划,实际上3G的核心网络规划也很重要,特别是软交换以及MSS的引用,核心网和以前有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应该在关注无线网规划的同时,也对核心网的规划进行一定的重视。

  我今天演讲的内容主要是几个方面,包括3G核心网规划的流程、3G核试验心网技术标准的选择,重点是3G信令网规划以及3G核心网络规划中的一些问题。

  这是3GPP R5,核心网络网包括了电路域、分组域、大量的IMS,IMS是基于分组域的,分组域的规划实际上相对于地电路域简单一些,主要是设计原则,SGSN比较简单,从设置上来讲SGSN不是放在省会就是放在大的城市。SGSN一般是通过信件来完成,升级需要很大调整的工作量。对于分组域来讲比较难的是在业务模型上,这个业务模型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因为有几个以前没有的业务,所以这个业务模型基本上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归纳为测谱原理,现在没有一个机构对中国业务未来模型有一个很或的把握和预测。这个对分组域来讲,因为带宽一开始是不够的,业务量不是很大,所以这个问题并不是很大。

  可以通过未来上了3G以后,对业务的测试预计它未来的发展,对业务难点主要是在无线网络上。相对而言电路域的规划更难一些,这是电路域规划的一个基本流程,这是一个规划的基础,首先对于它的3G用户的预测,主要是基于市场发展的情况,包括竞争情况,包括运营商自己的一个战略情况,包括运营商2G向3G用户迁移的策略。3G的话务模型主要是根据原有的2G上的话务统计的情况,当然还包括一些竞争,话务量营销的一些策略等等。根据未来的预测再加上现有网络资源的情况预计,对于这些信息来确定未来结构,根据网络结构的拓普,根据业务模型,最后算出来业务的流量,网络结构基本能够完成。根据话务网、数据网和新业务网,以及网管带宽需求的计算来进行添送网设计,最后进行具体的网络电路的配置,形成一个规划的报告,这是网络规划一个基本的模式。

  首先看一下3G核心网技术标准的选择,包括R99、R5、R4。应该说R4已经基本成熟,已经完全成熟,特别是中国移动就全球最大的软交换的网络,全球省际的长途网通过春节的高耗冲击以后,证明这个软件现在已经完全成熟。所以,从春节之后中国的运营商已经完全导向了R4这样的核心网络的选择。R5是IP能够支持端到端真正的IP多媒体的通信。对于电路域来讲,R4的规划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大的本地网规划。以前一个地市是多个端局,现在一个局可以管理多个地市,3到6个地市,容量在中国是以100万用户作为基本单位,这是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使设备管理能力提升。

  从控制层面,MSC Server主要是放在区域管理,容量建议是100万,采用双归属,这在2G时代实现不了,建议实现1+1备份的网络安全,还有一些覆盖。另外MSC Server,R4只有通过IP的承载才能最大发挥软交换的一些特性,比如TFO,所以MSC Server应该靠近核心交换网路由器的机房。

  MGW单位的容量按照话路互通的需求配置,建议以10万用户为最小的MGW的配置单位;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对容量需求较大的地区,考虑MGW的设置为70万用户为设置单位。

  MSC实际上是无线网络测的,但一般是放在核心网络来规划的,主要注意的是MSC之间所控制的基站不应该存在分布交错的现象,以及话务量的均匀。

  关口局规划,采用综合关口局模式,建议2G/3G综合或固定的功能。综合关口局初步可以采取软交换。可以节省投资。

  HLR的规划来讲,原有的运营商可以采用现网设备升级,新运营商采用新建HLR的方式。

  从3G信令网规划来讲,初期采用TDSCDMA原有成熟的网络进行互通,发展期建议设置单独的IP承载网。信令来讲是三种MSC—SERVNR和MGW自荐协议,还有MSC呼叫相关的信令路由两个,一个是M—ISUP,主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BICC按照IP承载的H.248/SCTB/IP的方式。MSC呼叫无关的信令路由,初期可通过传统TDM信令网载,根据IP信令网的规划和发展,也可以考虑以SIGTRAN方式在IP上载。

  如果所有的语音包括数据都在IP上承载,对IP承载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还有很多硬性的指标。目前Internet承载网肯定不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必须进行变革。一般是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现有的Internet,一种是IP专网Internet,新建一个专网。作为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来讲实际上都实现了第二种方案。电路域来讲一般都支持3G到2G,如果支持2G到3G,需要大规模2G的目标网的升级配置,要求调整终端非常大,一般中、后期来支持2G到3G的切换。分组域一般一开始支持2G到3G双向的切换,实际是通过小区来实现的。因为3G网络建设不是很健全,有很多话务量由2G来承担,因此用户的发展包括网络的协调会贯穿到可能整个今后5年的时间,也是运营商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之一。

  从汇接网的设置来看主要是省内和省际汇接。G和2G互通,省外是3G,省内是2G,3G和3G之间是用省际的网络。

  核心网演进,现在IMS已经成为热点,IMS将成为NGN核心网的基本架构。一个是它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架构,能够提供不断革新技术的加入。还有一个是它有很大的灵活性,这是相独立的技术,能够使移动用户、固定用户成为现实,实际上它作为网络的核心,真正做的一种功用是提供媒体转换,提供开放统一的业务平台架构。

  这是当前标准组织对于下一代网关,包括IMS研究的情况,从IMS原来的owner是SIP。IMS里边核心的协议是SIP,这张图的关系可以看到,现在IP的发展,包括IP协议的应用和发展是北美的ITF作为主体。移动网络本身来讲是欧洲作为研究的主体。3GPP主要侧重移动网络的角度研究IMS,3GPP2是NGN的角度研究,考虑网络融合对于IMS新的需求。

  提到IMS不得不提到软交换和NGN之间的关系,有些也在争论当中。NGN包括IMS和软交换的仿真,可以基于软交换,也可以基于IMS,这是争论最激烈的地方。软交换是NGN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软交换和NGN标准可以相互影射,软交换更偏重是物理的实现,主要是面向PSTN仿真业务,多媒体业务的提供还需要进一步标准化。软交换标准的制定应该考虑未来的要准。

  从网络演进可能的道路来讲,PSTN一般来讲经过软交换,经过仿真有一个过程。从2G到PTN的核心网,可以选择3G软交换,还可以直接过渡到IMS。这个其实对于中国来讲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如果3G牌照再推迟发放,包括推进重组一些结果,可能会引起3G网络的大规模进一步推迟,3G网络还会进一步考虑。

  网络演进前面是一个大致的方式,这是具体的方式,从起点、新业务的引入,包括扩展阶段、目标网,肯定没有那么简单,基本上整个演进过程中都存在PSTN和IMS、Sotswitch三种网络架构,中间有很多网络替代、新业务的引用,包括过渡等等。

  现在网络演进里存在不少问题,基于3GPP的IMS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从IPU的角度来看,IMS如果作为一个体系架构在很多方面还是不成熟的。因为需要同时支持移动和固定网络,这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移动网络的接书,固定网络的接入,认证和安全和移动网络显然有很大的差别,统一到NGN的框架里会产生很多问题。还有一个网络安全和QoS的问题,这也是网络安全比较老的问题。由于IMS涉及到整个NGN,所以都需要考虑。包括用户标识和地址、统一鉴权和认证、业务统一管理、编码、业务迁移、网络的平滑演进、统一号码等等。

  总而言之IMS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IMS能够为3G的演进提供公共的平台。因为一开始作为IPU和HDPP一些研究有些是并行的,在一些观点有很大的差别,正是由于IMS的出现它们走到了这条路上,以这个为技术,IMS是3GPP和3GPP2的核心。实际上3GPP2还是作为北美为主的一个组织,它主要还是侧重于无限网关,所有核心网的标准都是照搬3GPP。未来整个移动的多媒体都是以IMS为基础的。说起IMS就不得不说自己的应用。SIP也是未来Internet的核心。移动和固定的融合往往都是从业务的角度统一给用户提供统一的业务,是通过统一的业务来实现的。IMS现在是一个热点。

  提问:

  我对刚才许先生讲的问题非常感兴趣,正如你说到的,当前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核心网的规划,尤其是规划中国的3G看来还得推迟。在这个时候核心网到底如何来演进?尤其是3G如何来兼顾第二代通信,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

  有一个问题请教一下,你刚才讲到了实际上未来3G当中大部分客户是由2G过来的,换句话说将来网络规划当中3G语音方面3G可以向2G去切换,反过来是逆向不行的。这是网络规划当中的一个问题。在这个规划的过程中,研没研究用户的迁移模式和迁移规律,换句话说2G的用户按照什么模式向3G迁移?也就是你讲的根据用户变化情况,用户情况以及话务量等等情况我们来规划我们的核心网,这个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请问你在这个上面研究没研究,成果怎么样?

  许志远:

  2G用户到3G用户的迁移,实际上我们在给运营商做规划的时候,运营商的策略和竞争的态势更有关系。举一个假设的场景,比如中国电信拿到3G牌照,而且没有移动网,可能会大规模的建设,然后所有的用户都是3G的用户。作为中国移动来讲,它大部分的用户是2G的用户在一开始的时候。所以,它有可能在竞争的时候会被迫迁移,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3G的话音通过试验网的角度来看,确实比2G的话音更清楚一些。所以,可能对于用户的感受来讲更好一些。还有一个问题,运营商肯定在迁移的时候也考虑到成本,因为从国外的经验来判断,让一个用户去换网,2G到3G说是平话的路,实际上无线网也经过了革命性的变化,必须得换手机。换手机的驱动性一般来讲不是特别大,一般都是通过运营商来给它赠送手机的方式来进行迁移,这对运营商的成本压力应该来说也是比较大的。所以,你提的这个问题其实是比较复杂,包括成本,包括3G终端的价格将来的发展趋势,还包括竞争的态势。

  提问:

  许先生您好,请教您一个问题,因为我看您讲核心网这部分,从开始就画了一个3GPP日 R99的结构图,现在3G建设的时候可以直接上R4这个版本。这里大量的篇幅阐述IMS子系统,IMS也应该是在R5里进行规定。这里有两个问题,可能中国3G的牌照还会推迟排放,后期运营商在进行3G部署网络的时候,可能有新的考虑。您的观点是不是认为,如果再推迟发放,很可能运营商就直接选择R5的网络结构了?

  第二个问题,如果不是,假设还是选择R4的网络结构,听一听您的观点,对R4这种网络结构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持什么样的看法?

  许志远:

  实际上它确实对于未来的网络结构有一个很重大的调整,各个标准组织都认为它是未来一个目标的网络,就是核心网络。这个基本上是现在没有什么异议,它非常重要。但是我谈那么多,实际上任何一个标准的成熟是根据时间来谈的,包括在3G以前,如果跟中国移动来谈R4,它经常是说我不太可能用R4,你也不用跟我讲,因为我的TDM网络非常非常成熟,而且能够商用。当然经过2、3年的时间,确实包括中国移动自己的实践,它认为现在R4已经成熟,实际上它的观点也是在逐渐变化的。我不敢说它在什么时候发放IMS,实际上这个取决于标准的成熟,包括设备的成熟,包括运营商整个战略合作的情况,确实不太好说。另外,我画了一个网络演进的图,实际上核心网这一块没有那么简单,即使是上了IMS,也可能是上一部分Softwitch,上一部分IMS,不会全程全网来做,可能有一个过渡。

  第二个问题,R4未来在中国的发展。现在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因为R4已经完全成熟,而且各个设备厂商已经花了那么多年的努力,做出的产品肯定是不希望放弃的。所以,它的发展如果是在明、后两年发牌照,一定能够大规模推出,而且所有的运营商肯定共同来选择R4这个标准来做,肯定在这几年会发展更好。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