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通行证登录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ChinaByte沧浪客:波导二度出击汽车业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 10:22 ChinaByte

  文/沧浪客

  这两年的波导,在业界看来绝对是一个讳测莫深的企业。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波导去年悄无声息的退出了汽车业;也同样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波导今年又悄无声息的汽车业“二进宫”。

  然而从汽车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与前几年相比,波导并没有太多切入市场的机会。这就产生了一个严肃的话题,波导再度出击汽车市场是否又是一次盲目的扩张?

  狼狈出局的根本原因

  2003年10月,波导正式携手南汽集团公司,斥资1亿多人民币,收购无锡汽车车身有限公司58%的股权,由此正式踏上造车之路。当时双方的合作,在业界引起强烈震动,很多媒体都把波导提升到手机厂商发展多元化的风向标的地位。

  然而,现实并没有给波导科技带来预期的回报。当时由于手机行业和汽车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无论是产品价格、技术,还是售后服务等,都处于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下。而波导此前并没有任何经营汽车产业的经历。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像波导这样的非汽车行业的企业进入汽车行业至少要几年的适应期。而波导高层的意思,是在短时间内赢利,来缓解因为国内手机市场不断缩水而带来的财务压力。显然,这这个意义上而言,波导太急功近利了。

  这样的失败并不是个例。从其他行业转行而来的企业,往往对汽车行业本来就不了解,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而为了尽快进入又在选择合作伙伴上比较草率,打开市场的第一款车型也未能潜心锻造,甚至将一些国外早已落后的车型改头换面就草草推向市场。

  事实上,波导与南汽合作之初,是希望借此进入轿车产业,而南汽集团则希望能救活花大价钱买来的西亚特生产线,这样波导科技只好把西亚特作为出击汽车业的首款新车,而该款车此前的市场反应差强人意,去年全年销量只维持在200辆左右。尽管,波导几易其名,还是未能挽回第一款车的市场颓势。

  在所有国际汽车巨头鼎立争食中国市场的今天,这样的仓促进入怎能不以仓促退出收场?可以说,波导此番失利不能完全归咎于运气,缺乏充分的评估与长远的战略布置都早为她的失败种下了命运的苦果。

  从波导科技进入汽车制造业的时候,就有人预言这段合资不会长久。果然,波导科技与南汽合作了10个月以后退出汽车行业。在去年进入汽车行业不只有波导科技一家。奥克斯、美的和夏新电子等国内家电厂商,都在汽车业这个他们想象中的朝阳产业一掷千金。据统计,一年多时间有30家民企涉足汽车业,其中家电企业占据了显要位置。

  汽车业的高利润回报率对那些富余资本无异于一桌敞开了的盛宴。然而,在盲目投资与蓄意投机之上,只能建立一个根基不牢靠的海市蜃楼。当时波导的退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二度出击的悬疑

  随着媒体采访的不断深入,波导的重新染指汽车市场也渐渐浮出了水面。最近有业内人士透露,波导已在6月底向国家发改委递交了轿车项目立项报告。

  事实上,波导之前在汽车市场砸了一个亿,他们肯定不甘心失败。经过1年多的开发,波导已经储备了一定的技术能力,现在,波导的轿车计划已经渐成型,正待浮出水面。

  业界人士表示,经济型轿车在未来两年内市场看好。原因是,由于社会收入呈金字塔结构分布,在金字塔顶尖的消费者早已购买了汽车,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金字塔中间部分人群购买汽车,车主的平均水平适合购买经济型轿车。

  此外,受油价的不断上涨,消费者在购车时,肯定会更多地考虑到使用成本。经济型轿车正好满足了上述两点。

  有媒体爆料,波导首批汽车将在明年正式面市。在这段时间里,波导如果培养起技术研发与销售渠道的资源,再加上后续强劲的市场开拓,他们也许还有生存的机会;否则,波导肯定会面临再度退出汽车行业的局面。

  事实上,相比2003年波导初次涉足汽车业的市场情况,经济型轿车的价格竞争已经趋于惨烈,包括天汽夏利、奇瑞等厂家在市场上扮演了主要的“价格杀手”角色。

  作为市场新入者的波导,在规模和成本控制上均处于劣势,选择低端经济型轿车入市,将难以达到通过汽车制造缓解手机竞争加剧带来的利润压力的目的。

  我们悲哀的看到,由于某些行业的利润的驱使,而导致一大批的企业盲从跟风,结果导致整个行业的恶性竞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波导进军汽车行业并不是明智之举。

  多元化的反思

  事实上,在波导之前,中国很多企业都在尝试着多元化,他们都想复制GE模式的成功。然而很可悲的是,中国成功实现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很少,或者确切的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

  "大不一定强,但不大就一定不强",这句话非常正确。企业想要真正取得成功,必须要走多元化的路子。很多的企业都将这句话奉为秘诀,认为多元化才能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增强抗风险能力。于是腰包鼓了的企业都在热衷于寻找不同领域的新项目,投资建厂,热衷于资本运作。这也是许多企业的领导层对于多元化、对于GE模式的理解。

  然而太多的事实证明,能做好白酒的不一定能做好饮料,造得出飞机的并不一定造得好自行车。跨行业的投资意味着分散主营业务的压力,也意味着同样等价的企业风险。

  行业跨度非常大的投资方案,那就更不必多说了。技术、人才、市场通路、管理模式等诸多因素都存在着差异性,以卖白酒的销售团队来去卖芯片,明显不适合。除非能在短时间内搭建整套全新的团队,但是这也需要很长时间。

  事实上,国内的很多企业,很多都是以惊人的发展速度成长起来的。他们中的一部分企业,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成功可能也隐含了某种偶然性。

  当市场化已成气候,全球化使竞争没有前方和后方之分的时候,这些昔日成功的企业渐渐感受到了市场的硬度和商业本来就有的艰难时,这些从来没有"打硬仗"习惯的企业开始对自己的"正业"变得很不耐烦,陷入到一种集体性的狂躁症和多动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波导并不是始作俑者,但是它绝对是一个经典的反面教材。但愿,他们的汽车之路能走得远一些!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