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通行证登录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明基接手西门子手机业务专题 > 正文

西门子手机业务倒贴明基:谁入了谁的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8日 08:40 东方早报

  文/黄蓉

  “西门子卖了”,经过漫长的等待,全球西门子通讯集团员工昨天都接到了以此为标题的一封内部邮件。

  在跟NEC、宏基、华为、中兴、波导、明基、LG电子、泛泰、摩托罗拉以及三星电子等传出多次绯闻后,目前日亏150万欧元以上急于“嫁人”的西门子手机业务终于尘埃落定,敲定与明基的联姻。

邮箱+U币 幸运大抽奖 05年百姓赚钱直通车!
伊利:大危机后大增长 看比分直播用点点通

  此前一直有消息显示,中国台湾最大的手机厂商明基将以税前3.5亿欧元(约合4.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但记者昨日从明基方面得到确认消息,西门子将“倒贴”2.5亿欧元给明基并且收购明基价值5000万欧元的新股,从而持有明基2.5%的股份。分析人士猜测,这是因为西门子希望换取明基不裁员的承诺。

  目前尚无法预测这一场“婚姻”是悲剧还是喜剧,但西门子手机这位“迟暮美人”显然晚景凄凉:曾经显赫一时的西门子手机五年以后将就此绝迹。

  不付分文明基吞下西门子手机

  西门子方面昨日向记者确认,总部位于中国台湾的明基集团将整体收购包括全球6000名雇员在内的所有西门子手机业务,该业务的总部将设立于慕尼黑。交易预计将在西门子公司2005财年第4季度内完成。明基5年内将有权使用西门子的品牌和名字。但西门子方面拒绝透露交易金额。

  此前一直有消息称,明基将以税前3.5亿欧元(约合4.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到了昨日下午晚些时候,事情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有消息显示,双方确定了收购方案:西门子将“倒贴”2.5亿欧元给明基并且收购明基价值5000万欧元的新股,从而持有明基2.5%的股份。

  明基真的分文未付“吃”下西门子?明基中电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汉洲昨日在电话里向记者表示:“这个问题我也不相信地问我老板,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据他透露,依照协议,明基方面将不会对西门子现有员工进行裁员。“今天我们很高兴通知你,公司已经为手机业务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个解决方案将为涉及到的各位开启一个可期待的未来。”在昨日西门子致全体通讯部门员工的邮件言辞欢快,也许“英雄气短”的西门子认为,手机业务这个“烂摊子”能被明基接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记者从有关渠道拿到的这封信函显示:从2005年10月1日起明基将全盘接管西门子手机部所有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包括坎普林堡(德国)和马瑙斯(巴西)的生产线,总部以及市场和销售机构。

  中国区业务并入合资公司

  西门子方面表示,公司也已经为手机业务的中国部分找到了出路:今后中国市场上手机业务的各种商业活动都将在合资公司的名义下进行,明基承诺3年内将充分利用西门子手机原先在中国设置机构的各种作用。接下来的第二步,西门子方面将把原有的合作伙伴引入合资公司,明基随后也将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据了解,西门子位于上海的工厂是一个与中方合作伙伴的合资公司,将仍然作为一个研发和生产中心。依据与该合资公司中方合作伙伴的协商结果,明基下一步也将收购该工厂的手机生产。

  尽管西门子方面认为,与明基联姻对处于亏损旋涡中的手机业务以及涉及的员工是一个有美好未来的解决方案,但西门子员工们是否就能顺利跟随卖出的手机业务过渡到明基?西门子“倒贴”2.5亿欧元,相当部分原因就正在于此。

  西门子方面称,明基将整体收购包括全球6000名雇员在内的所有西门子手机业务。此前有外电报道,西门子持有合资公司的股份不超过10%,并将有1万名员工加入明基。但明基暂时没有对外对此事作出说明。

  记者昨日从西门子上海公司的内部员工处获悉,事实上西门子内部已经开始遣散员工。“手机业务市场、销售、采购流程等部门的员工,凡是合同到期的都不再续约。”这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合同没有到期的员工也人心涣散,如果能够拿到赔偿金一般都计划另谋出路了。”

  自今年1月份起,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公司裁员的传言不断。记者此前就得到消息,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公司内部早就开始实行人员精简,一些部门只保留1至2名核心员工以保持公司框架。

  明基中电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汉洲昨日向记者明确表示,依照目前双方的协议,明基方面将不会对西门子现有员工进行裁员。

  西门子手机为何落败?

  根据报道,迄今为止,西门子手机业务已经亏损了5亿欧元,这使得西门子最终不得不放弃手机业务。

  西门子方面向记者表示,通过和明基合作,西门子为其手机业务找到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同时保障了手机业务部员工、客户和供应商的利益。

  这个昔日在全球手机市场占有率排名第四的手机业“明星”面对的竟是一个这样无奈的结局,西门子何以走到今天?

  外界的普遍观点是,这个德国老牌企业的表现总比竞争者慢一拍。从研发设计到定型,西门子手机大概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诺基亚三星大概是半年到一年,国产手机厂商大概是几个月。“西门子市场反应速度慢,新品推出速度跟不上。”

  “西门子S65跟索尼爱立信K700新品发布的时间几乎同步,S65的功能甚至强于K700,但在最后的上市时间上前者比后者晚了很多。”一位熟悉情况的人士告诉记者。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西门子数次在产品战略上出现失误,对公司的品牌形象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西门子55系列手机曾经出现回收风波,但最后也没能实施,对西门子手机人气的打击很大。”

  据了解,为挽回市场占有率下滑态势,西门子一度请来欧洲著名工业设计师设计Xelibri系列,并把很多精力倾注于这一系列,业界曾经对此也十分期待。但令人失望的是,这一原本计划推出20多款产品的系列在推到8号机以后便无疾而终。

  “主要是市场不接受,手机以方便实用为主,但这个系列的外观比较奇异,消费者不看好。”该业内人士表示。西门子手机在Xelibri系列宣告反攻市场失败后开始更显颓势。

  明基的野心

  手机业目前已经尽显“围城游戏”的特质,在中国市场这一特点更为明显。东芝、三菱和京瓷等日系手机品牌已经淡出中国手机市场,而以明基等为代表的新军又通过发改委的核准杀入这一市场。

  在上月底刚刚获得进入中国手机市场的牌照,又轰动性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明基来势汹汹。

  记者获悉,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部门以后,电话业务将成为公司的业务重点,将占到总销售额的62%以上。

  西门子方面透露,明基有着很长远的目标,收购了西门子手机业务以后,明基可以缩短和市场领导厂商的距离,增加新的发展潜力。双方在各自的技术和区域市场的占有上形成互补优势。在明基“家门口”的亚洲市场,明基已经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手机厂商。收购了西门子手机业务后,明基可以实现其进行国际化拓展的目标。西门子将带给明基一个全球化的组织架构,以及在东欧、西欧、拉美的领先市场占有者地位。

  在西门子看来,通过这次收购,明基将进入世界领先手机厂商行列。合作双方在各自的优势领域拥有非常理想的互补性。除了生产GSM手机外,明基还是LCD显示器、笔记本电脑、照相机和扫描仪等在内的消费电子产品的领导厂商,此次收购将加强明基的GSM手机业务。

  喜剧?悲剧?

  西门子方面乐观地认为,西门子手机业务部门将因为新公司的诞生而焕发活力。但合资公司前方的路会是一程坦途吗?

  据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明基是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厂商之一,在中国台湾地区,其手机品牌占有率排名第三,但明基在海外市场主要以代工业务为主。明基公司2001年从台湾的电子企业宏基公司中分离出来。明基也是摩托罗拉公司和日本NEC公司的手机代工制造合作伙伴。

  权威的中立咨询顾问公司Ovum的分析师就表示怀疑任何一个合资企业能够给西门子公司的手机部门带来利润。分析人士认为,西门子公司的手机部门把目标定在低端市场将是一个机会,这可能不需要在时髦手机领域进行运作,但将证明比过去的试图服务于变幻无常的市场需求和迅速改变高端用户的体验更能够赚钱。

  Gartner驻上海的分析师昨日向记者表示并不看好双方的联姻。一个是市场的失败者,另一个是市场的新进入者,两者联手并不等于是一个强者。

  也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国际公司间的联姻需要经过企业文化、公司战略等各方面的艰难磨合,并不是所有的跨国“婚姻”都是“幸福”的。在行业内,虽然有索尼和爱立信成立合资手机企业的成功先例,但TCL国际化道路上与法国阿尔卡特的合资也让人印象深刻,今年一季度的巨亏使TCL不得不作出全资收购以自救的决定。赛诺市场研究分析人士也认为,西门子与明基合资可能对双方都有某一方面好处,但风险也不可忽视:西门子以往的市场营销和推广都算不上成功,刚刚走向自有品牌建设的明基对手机市场的认知还不够深入,这给双方的“联姻”增加了未知因素。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西门子新闻 全部明基新闻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