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泡沫?互联网是革命?互联网只是工具?争来争去,除了争出一嘴毛,什么答案都没有。互联网只有一个,为什么人们对它的态度和评价如此五花八门?互联网千好万好,为什么不同的人上网的时间、目的和程度会如此差异?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可为什么无论是政府信息化还是企业信息化,大家动作和效果的差异会如此巨大?……其实,核心的问题不在互联网,而在于人。是人的千差万别决定了互联网的千差万别。
互联网本质上就是新技术的推广与扩散过程,因此,有着技术扩散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无论是技术的成熟还是用户的接受,都需要一个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加速推进,却无法简单超越。以技术消费者类型为模式,一般可以将所有消费者分成5类分子:创新者、早期消费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和落后者。
而运用于互联网,同样可以清晰地将目标用户分为五类:1、创新者:互联网技术热衷者,爱钻研、也敢于尝试新技术,是早期评估新技术、新应用的最佳人选,这类人大概占2.5%。2、有远见者:他们往往依据个人的直觉、见识与想象,相信互联网可以实现突破、带来变革的梦想家,凡事要求时效,敢冒一定风险。这些人占13.5%。3、实用主义者:他们需要客观了解产品的实用性,是追求改善的务实者,除非互联网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否则不打无把握之战,大概也占34%;4、保守者:不喜欢更换的保守派,或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学习使用新产品的一群。往往要等到标准完全确立、服务支持体系完善时、周围的人都已经上网,才被迫"落网"。也占34%左右;5、怀疑落伍者:吹毛求疵者,热衷于挑出互联网的毛病与缺点,却不会上钩的一群,他们是新技术的批判者,他们的炮火也可以对新技术发展起到督促作用,这个群体约占16%。
我们所有的人,都可以自我鉴别,然后归类其中。不同类型的人对互联网的评价和上网的态度,都可能截然不同。比如,对于创新者,才不管什么泡沫革命的争论,互联网很快成为他生活中天然的组成部分,什么新玩艺出来,都乐此不疲;而在有远见者心中,互联网绝对是一场非凡的革命,可以为他实现变革的难得的武器;而对于实用主义者,互联网毫无疑问只是工具而已;对于保守者,互联网更多是一种泡沫;对于怀疑落伍者,互联网根本就是一场商业炒作、甚至是别有用心的骗局!认清了这种差异,对于目前媒体上五花八门的"瞎子摸象"也就不足为奇,对各种各样的观点也就情有可原。
无论是一个公司还是一家人,我们都可以一一对号入座。以我们家为例,可谓五类分子俱全。我弟弟属于典型的第一类人,恨不得把全部时间和精力交给互联网,要了解最新应用、新软件都可以向他咨询,出了故障,也可以交给他折腾一整天。我是属于第二类,相信互联网用到妙处,可以实现许多变革,因此不遗余力为互联网摇旗呐喊。老爸当然是实用主义者,上网就是一本正经地看看新闻,十分简单实在。而我妈是保守者,很自然地与保持距离,除非我们大呼小叫在网上有什么大发现,才会过来溜一眼。而我奶奶肯定属于落伍者,她实在无法理解我们把那么多钱、那么多时间浪费在这个没有多大意义的玩艺上,我们每上网一分钟都让她心疼!
当然,这种分类不是阶级斗争那样的绝对的上纲上线,而是一种分析问题的简化工具,极具灵活性和可变性,每一天都在变化之中。随着每个人境况的变化,以及互联网本身的发展,五类分子的阵容都在变化,当然更多的人都会向前一类人"迁移"。目前,国内的互联网用户主要由第1、2类人构成,实用主义者也开始大规模进入。而在真正推动信息化的人,也主要是第2类有远见者。因此在业务谈判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很灵验的规律:只要稍微探讨几个问题,就可以初步判定客户的领导人属于什么类型的人。如果属于"有远见者",那大家就有共同语言,这个项目基本十拿九稳!如果是实用主义者,费上大劲,有可能能够谈成一个实在小项目。如果属于其他几类人,基本上不要抱多大希望,大家聊聊天、交个朋友就行了!即使达成协议,项目进程中和完成后,都会麻烦无数。
其实,道理是相通的,正是人的多姿多彩造就了世界的多姿多彩。互联网的问题同样如此。我们必须承认,当下的互联网离非常实用,的确还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大多数人(85%)还没有真正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军。当然,前途是很光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