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ina.com.cn |
| |||||||
![]() |
|
![]() |
|
|
2001年1月10日凌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戈壁滩,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此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灯火辉煌,数以千计的科技人员正紧张地进行“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的最后准备工作。 夜幕笼罩下的发射塔,在近百盏聚光灯的照射下,仿佛一座玲珑剔透的水晶宫。这是一座专为载人航天工程而建设的现代化发射塔,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就是从这里发射升空的。 三九寒冬夜,滴水结成冰。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发射飞船,无论对科研试验人员,还是对发射设施和箭船产品,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 发射中心测发指挥大厅寂静无声。从火箭、飞船总设计师到各分系统的负责人,从航天发射测控系统部的领导到每个岗位操作手,一个个全神贯注,一双双眼睛紧盯着屏幕。 离发射还有40分钟,发射塔上21岁的操作手秦国兵按下了控制开关,环抱飞船的最后一组平台缓缓打开,乳白色的箭船组合体展露出来,飞船上的五星红旗图案格外醒目。 此刻,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正兴奋地注视着火箭顶端的飞船返回舱。数小时前,他们刚把3个生物培养箱小心翼翼地放进保温箱,盖上棉被,送进了飞船返回舱。发射时,震动会不会对生物有影响?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生物会发生什么变化?他们都作了详尽测算。 倒计时在继续。分布在各点号的28台光测、遥测、雷测和安控设备一齐对准了发射架方向。箭上所有舱门封闭,塔上人员迅速撤离现场。 控制系统开始执行自动点火程序。“一分钟准备!”所有参试人员的心刹那间提到了嗓子眼。 “点火!”“起飞!”轰隆隆似春雷滚过,如龙吟虎啸。1时零分“神舟二号 ”带着新世纪中华民族对太空的第一声问候,如飞天仙子奔向茫茫宇宙。 10分钟后,海上测量船传来飞船准确入轨的参数。顿时,大厅里、参观台上、旷野里、大路旁,响起潮水般的掌声。 这是无比辉煌的一刻。 为着这一刻,全国各有关部门团结协作,多少人熬过不眠之夜;为着这一刻,年过8旬的航天老总来到了发射一线,身怀六甲的女科技工作者坚持不下火线… …他们将自己的所有心血,都倾注进新世纪响彻太空的第一声礼炮。 一位航天老总在现场告诉记者,这次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将乘坐自己设计研制的“神舟”遨游太空。(本报酒泉1月10日电 王艳梅 本报记者 李选清 范炬炜)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