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ina.com.cn |
| |||||||
![]() |
|
![]() |
|
|
-本报酒泉1月10日凌晨电 “各号注意,80分钟准备!” “各号注意,40分钟准备!” “……30分钟准备!”…… 一系列指挥口令一遍遍地穿透寂静的夜空,在广袤的戈壁旷野上空回荡。祁连山下,弱水河畔,巴丹吉林沙漠西缘,作为我国载人航天第一港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迎来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次飞行试验。 从2001年起正式投入使用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发射场上,百米高的发射塔架旁,巍然屹立着乳白色的“长征二号F”大推力运载火箭。2000年11月8日,随着两架大型运输机载着“神舟二号”飞船空运进场,地处戈壁滩上的航天发射场便笼罩在神秘、庄严、肃穆的气氛中。 来自各中央新闻媒体的记者早已提前3小时守候在发射塔架以北1500米处,期待那壮观而又激动人心的辉煌一刻。 深蓝的夜空布满了繁星,天穹夜幕上,星光点点;大漠戈壁上,“长二F”火箭顶天立地,在灯光的照射下,洁白剔透,剑气冲天,神圣而庄严。 30分钟后,“神舟二号”飞船将从这里隆隆升起。飞行实验从1月9日上午10时就开始进行15小时倒计时。推进剂汩汩流入庞大的箭体,大约5个小时后,推进剂加注完毕。下午5时,飞船进入8小时倒计时状态……一切都按部就班,一切都井然有序。 此时此刻气温是零下十几摄氏度。四周一片漆黑,惟有发射场和灿烂的星空反射出透明的光亮。前来观看盛况的近万名群众静默地站立着,等待飞船起飞的那一刻。 “5分钟准备!”发射塔架旁的工作人员全部撤离现场。人们的心骤然紧张起来,时不时地抬头观望直插云霄的火箭。 与此同时,在几公里外的指挥大厅里,工作人员全神贯注地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一些前来参观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早早离开座位,奔向楼顶,向着火箭即将发射的地方举目观望。此时,摄影记者们也纷纷从怀里掏出百般呵护的照相机,摆出临战姿态,将镜头向火箭升起的方向聚焦。 “3分钟准备”,声音划破夜空;“1分钟准备”,人们的心跳开始加速……旷野寒风中,大喇叭里传来读秒的报数声:“10、9、8、7、6、5、4、3、2、1”——— “点火!” “起飞!” 刹那间,“长二F”喷出橘红色火焰,如利剑出鞘,直刺苍穹。 火箭乘着烈焰,怒吼着继续攀升。火光映红了茫茫夜空,照亮了大漠旷野!在加速上升的过程中,火箭宛如一条巨鳞蟒龙,吐着火舌,穿云破雾。 10余秒钟后,火箭按预定计划转弯,并随着逐渐减弱的轰鸣声由火棍变成火球,再变成一个小亮点,融入苍茫天际,如同古往今来的英雄一样,高奏凯歌朝天阙,化作风雷破九霄! 约10分钟后,船箭分离,“飞船进入预定轨道”,“东风飞行正常”,“雷达跟踪正常”。刹那间,人群再次爆发出阵阵欢呼声。20分钟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刘明山宣布:“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圆满成功。发射场全体参试人员也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一年多的紧张备战,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千万个小时的刻苦攻关,换来了这幸福的一刻。人们奔走相告,喜极而泣,鞭炮在“银河之光”广场鸣响。此时,时间仿佛静止,永远停留在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航天发射场恢复了平静,飞船早已在太空遨游,而站立在旷野中的人们仍然意犹未尽,久久不肯离去。他们忘记了严寒,忘记了时间,兴致不减地谈论刚才那撼天动地的一幕。 今夜无人入睡!今夜星光灿烂!今夜大漠安详! 小资料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曾开创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九个第一”。1960年9月,我国在这里第一次用国产燃料成功发射了苏制近程导弹;1960年11月,又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仿制地地弹道导弹。1966年10月,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东风二号甲”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试验;1970年4月,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1975年11月,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80年5月,第一次向南太平洋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1981年9月,第一次用1枚火箭成功发射了“实践二号”空间物理探测卫星;1987年8月,第一次为国外提供卫星搭载服务;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工位,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一号”试验飞船,从这里飞向太空。飞船在太空中运行21小时,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技术试验任务后,飞船返回舱于11月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预定地点成功着陆。至此,我国载人飞船工程首次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本报记者戴长澜特约通讯员傅明毅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