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新闻报道
 


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长"网"连短"网",何处是归程

http://www.sina.com.cn 2000/04/21 13:46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张志君 策划 张志君 陈颖 撰稿

  (片头,主题歌"回家",约15秒)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电脑之夜》特别节目"网络时代的人文关系"。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两 位现场嘉宾,他们一位是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张凤铸教授,另一位是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的吴辉副教 授。张教授,您好,吴教授,您好。

  (片头插入,起间隔作用)

  主持人:最近我正在读《李太白全集》,其中一首题为《菩萨蛮》的诗词小令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最让我感慨的是 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接短亭",的人生感悟,人生可能就像一位哲学家所说的那样是"怀着一种永恒的乡愁,不断寻找失 落的精神家园",在一"网"连一"网",长"网"连短"网"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也经常在午夜梦回时忍不住问自己"何处 是归程?

  张:你说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李白的那首《菩萨蛮》,被文学界称为"百代词曲之祖",《词综偶评》上说它写尽 了"远客思归之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一些"远客",在传统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远客"的"远" 指的是真实的物理时空,而在赛博时代"远"则有了新的含义,我们且不必说网络如何仅花了5年的时间就走了广播走了25 年,电视走了14年的路,也不必说,全球的"网民"们是如何翻跟头似地往多了增长,仅以我们中国为例,仅在1998年 底至1999年6月,全国仅在"·Com"顶级域名下注册的网站就从原来的13913个猛增到22220个,新旧千年 交替时,网站问世的速度更是快得惊人,据某报转引某知名网站的"权威人士"妙语:该网站在进行辞旧迎新接千年的网上直 播时,访问该网站的人次竟高达500万,甚至连以往经常在街头以扭大秧歌取乐的大爷、大妈们也都表现出"上网的强烈欲 望!"

  吴:有人就此杜撰出一个新的词语,认为我们已与新千年一起迎来了"大康时代","大康"者,英文"Com"( 顶级网络域名,特指网络)之音译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一项统计数字,去年年底,中国网民总数达800万,今年 (2000年)估计可能突破1000万甚至飙升至1500万,而信息产业部的一位官员则"满怀信心"地称5年以后的2 005年,中国网民将近亿,达到8000万左右。

  张:近来只要你随手打开一份有一定发行量的报纸你就会发现两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是该报-从编辑到版面都已被网 络"网住"-至少也会有个"E-mail"地址;再一个是该报的广告,大都与某某网站"隆重问世"有关,我认识的一个 一向对"摩登玩意"不以为然的朋友,最近一次聚会时递给我一张名片,名片上也赫然印上了他的"伊妹儿"。

  吴:有人说网络已经在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了的真实的由物质和能量构成的物理世界之外,又构建了由难以计数的"b it"(比特)组成的以"Velocity of light"(光速)运行的赛博时空,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已存在 ,已经并且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主持人:套用一句英文来说,对于网络时代的到来,"You have no choose"(你别无选择), 可是,我们是否该毫无保留地对网络大唱赞歌呢,尤其是当我们看到有一些人嗜网成瘾的时候。

  张:当然不应该。中国文化强调中庸,讲究恰到好处的"度"。"瘾"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由 于神经中枢经常接受某种外界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性",喝酒的人有可能染上酒瘾,喜爱足球的人可能有"球瘾",网络走俏之 后确实有许多人染上了"网瘾",这些恋网成瘾的人总是不停地徘徊于Web,总是不停地查看是否有他们的"E-mail "。

  吴:有人曾经将嗜网成瘾者的特征概括为"一次又一次地访问某一个无意义的站点、当看到纸介平面的报刊上有下划 线的段落时,都会下意识地点击鼠标,与人见面,第一句话不是问'你好',而是问'你的主页地址是什么?',即使初为新 郎或新娘,进洞房前也仍然有想先上网看看'今日最佳主页'的冲动"等等。

  张:徘徊于长"网"、短"网"之间的网络瘾君子们不管他们自己承认不承认,实际上已经染上了一种"病",这种 病症也许不像嗜毒成瘾那样致命,但也是非常有害的,据台湾的《中国时报》报道,台北市的一些大学校园里,成人用的纸尿 片和方便食品近来大为走俏,店主们窃喜之余发现,他们的商品多为网上瘾君子买走,这些网上瘾君子之所以要抢购这些登不 了大雅之堂的东西,就是因为他们上网后连"方便方便"的时间都舍不得,一切都想在电脑之前"搞掂"。

  吴:嗜网成瘾以后,成瘾者起码要在精神和物质上付出一定的代价,在精神方面,他们可能会因忙于上网而疏忽了曾 经有过的亲情和友情,在物质方面,他们可能在付出巨额的电话费和上网费的同时"瘾"坏了身体-头晕眼花、腰酸腿疼。

  张:"瘾"上了网络之后,上瘾者面临的不仅是对他们的地位、存款、婚姻乃至整个职业的威胁和破坏,更重要可能 是一种对自我的精神迷失,意识到精神家园的失落并怀着永恒的乡愁去寻找本身就已是一件令思想者痛苦的事,但苦则苦矣, 毕竟还能使我们能够区别于"行尸走肉"的动物,而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网络的瘾君子们算什么呢?为了网络难道 可以出卖自己的心智和灵魂吗?

  吴:我们目前正面临新旧世纪之交,20世纪留给人类最大痛苦和无限福祉的都是曾一度被20世纪初叶的人们顶礼 膜拜的所谓"工业文明",作为一个人文学者,面对网络造成的负面效应如果无动于衷,那么,当我们的后人站在22世纪的 门槛清算21世纪时他们会如何看待我们呢?

  主持人:在真实的物理时空中,对付瘾君子们人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在虚拟的赛博时空中有没有一些对付网瘾 的"解决之道"呢?

  张:虽然网瘾们是"瘾"在网上,但他毕竟仍生活在真实的物理时空,因此,帮助他们无外乎善意提醒与强行阻止两 途 ,所谓善意提醒是指其亲友们在其出现诸如单纯为检查"E-mail"而早起,对上网以外的个人爱好和其他社会活动 不感兴趣,忘记了联机时间等症兆时善意地提醒他们提高警惕;所谓强行阻止,则是指当上述劝说无效时可以采用某些特殊的 手段,如冻结瘾君子们的银行帐户,或生产出某种每上网20分钟就自动关机1分钟的"绿色网络电脑"等。

  吴:我们的主流媒体和主流话语层也应关注这些"另类",要呼吁全社会都能正视并且重视网络瘾君子问题,倘若全 社会齐抓共管,那么,虽不中,亦不远矣!

  主持人:听了两位教授的高论,我不由想起前些时候非常流行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这里,我想对那些有意无意" 瘾"上了"长网连短网"的网络时空的朋友们真诚地说上一句:上网时,别忘了常回家-我们真实的物理时空中的"家"-看 看!好,感谢两位教授的参与,也感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一"e"就灵?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域名抢注,先下手者为强?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网上广告--掀起你的盖头来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一言难尽话黑客
相关专题: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