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新闻报道
 


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一"e"就灵?

http://www.sina.com.cn 2000/04/21 13:44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张志君 策划 张志君 陈颖 撰稿

  (片头,主题歌"回家"约15秒左右)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参加我们的《电脑之夜》特别节目,"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今天,我们很荣幸 地请到了两位现场嘉宾,他们一位是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张凤铸教授,另一位是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 的吴辉副教授。张教授,您好,吴教授,您好。最近一段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大唱"合并歌",著名的案例如美国的《纽约时 报》与美国广播公司(ABC)合并,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公司合并,可谓"合并"之声不绝于耳,这些合并中最引人注目 的恐怕当推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了。我注意到,二者合并以后组建的新公司名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其" 领头羊"也不是由老资格的时代-华纳总裁兼主席杰拉尔德·莱文担任,而是由1958年8月21日出生,讫今不过42岁 的原美国在线总裁史蒂夫·凯斯担纲,这说明了什么呢?

  张:网络势头,锐不可挡。

  吴:网络公司,风头正劲。

  主持人:对。有人就曾套用某位伟人"一抓就灵"的句式,将上述这种锐不可挡、风头正劲的网络现象称为"一'e '就灵"--"e"者,网络之代称也。张教授,您觉得网络真的有那么"火"吗?或者,换句话说,真的是一"e"就灵吗 ?

  张:这个问题真是一言难尽,不妨简要回顾一下网络的发展历史。我们知道,国际互联网络虽然历史极短,但却经历 了三个重要的"目的时期"。它的第一个"目的时期"可以追溯到1958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的成立和 1972年D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命名,这一时期是因特网的萌芽期,因特网的萌芽,最初完全是为了 冷战之需;1974年IP和TCP两个协议的问世使得因特网进入了第二个"目的时期",将各个独立的电脑终端连结起来 ,主要为科研服务,Arpapnet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出资改造,形成"Nsfnet"(National sci ence Foundation Network),1994年前后,因特网进入了第三个目的时期,电子商务逐渐"粉 墨登场",在第一个目的时期和第二个目的时期,因特网(假如那时候真的像今天这样命名了的话)尚躲在冷战的"铁幕"之 后,或徜徉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象牙之塔"里,基本上属于白乐天所说的"养在深闺人未识",不存在什么一"e"就灵的 问题。

  吴:因特网真正成了气候也就是在最近这两三年。前不久,我到德国做访问学者,曾看到一份由瑞士信贷银行提供的 研究报告,该报告称,世界电子贸易也就是所谓的"e"贸易,将会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爆长",预计到大后年,也就是公 元2003年,全球通过因特网进行的贸易总额将达到1.24万亿美元。而去年(1999年)世界电子贸易总额才不过9 80亿美元,前年(1998年)就更少了,只有380亿美元。

  张:您说的那份报告我也看到了,据该报告预测,在今后几年,世界电子贸易总额将保持百分之百的年增长率,今年 (2000年)预计会达到1970亿美元,明年达到3810亿美元,后年突破7000亿美元大关。正是因为看好了电子 商务的一本万利,甚至无本万利,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股民们都一窝蜂似地狂炒网络概念股,既使他们持股的网络公司的真 实业绩并不理想,他们也"痴心不改",一些老牌公司也不得乞灵于新兴的网络概念,仍以我们上面提到的美国在线和时代华 纳的合并为例,两强即将合并的消息甫一公布,一直徘徊的时代华纳公司的股票价位立即由每股30美元剧增至95美元。这 种"敛钱"的速度确实让一些传统的经济学家大跌眼镜,叹为观止,在这种情况下,说上几句什么"一'e'就灵"之类的话 语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主持人:那么,是否真的"一'e'就灵呢?

  吴:我看未必。我们前面谈到的萌芽期和草创期的网络就并非"一'e'就灵,今天的电子商务也并非是一副万应灵 药,更不是印制钞票的机器,如果以是否"上市"做分界线,那么,目前各种各样的"e"字头公司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一 类是经过股份制改造的上市公司,另一类是"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非上市公司,非上市的网络公司基本上处于小打小闹、 自说自唱的阶段,拉到一些闲散的风险投资尚且困难,更不用说"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一'e'就灵"了。那些上了 市的"e"字公司在上市之前的"痛苦改造"就不用说了,上了市之后也不并不是都能像美国在线那样"吞并"时代华纳,或 像搜狐那样"兼并"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有相当一部分上市的"e"字头公司由于种种原因也基本处于"无人喝彩"的境地," e"界大腕张朝阳就说过,即使到了2000年,"e"们-网络公司们也不会真正赚钱。这方面的例子恕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

  张:说网络概念并非"一'e'就灵"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从一个人文学者的角度,以一个"文革"亲历者的 身份我始终认为"一×就灵"之类的话语是与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不相容的东西,它表面上说的是"×"骨子里体现的却 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就像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真实的物理时空中和虚拟的赛博空间里也 同样并不存在着"一×就灵"那么绝对的东西。我非常赞同一位青年学者的观点,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国人有一种"技术崇 拜症",其具体表现是对凡是陌生的标以高技术的东西均顶礼膜拜之,甚至不惜贬低自己文化的"合理内核"而去趋附之,倘 若我们不对"一'e'就灵"之类的说法泼上几瓢冷水的话,我怀疑,说不定我们的同胞们会不知不觉地患上一种新病-"e "崇拜症。

  吴:"一'e'就灵"的另外一个深层次的后果是它可能会对目前社会上日见其盛的浮躁、浮夸之风起到推波助澜的 作用。一个"e"中人在与风险投资商接触后有过这样的体会:"风险投资商们不是看你究竟有多大的实力,而是看你能不能 吹,你把未来说得越邪乎,他越高兴,你向风险投资商拍胸脯说你的'e'一年能赚100万,他基本上不会理你,可当你向 他拍胸脯说你一年可以赚一个亿时,他们立马慷慨解囊。这样子"吹"来"吹"去能把本来就有些"泡沫"的"e"吹成坚实 的楼盘吗?!

  主持人:不说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在一片爱"e"声中,两位教授说出了自己的隐忧,网络是否"一'e'就灵" ?这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最基本的常识出发,我觉得天上不会白白地掉下个大馅饼给你,世上也从没有什么万" 灵"药。谁是谁非,己断是非。好,感谢两位教授的参与,也感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域名抢注,先下手者为强?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网上广告--掀起你的盖头来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一言难尽话黑客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问网络,谁能成为英雄
相关专题: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