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新闻报道
 


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伊妹儿,让我欢喜让我忧

http://www.sina.com.cn 2000/04/21 13:29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张志君/策划/撰稿

  片头、主题歌"回家",约10秒钟。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我们的《电脑之夜》特别节目"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今天,我们很荣幸地 请到了两位现场嘉宾--一位是北京大学艺术系副系主任,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彭吉象教授;另一位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叶自成教授。彭教授,您好,叶教授,您好。

  (片头,主题歌"回家",约10秒钟,起间隔作用)

  主持人:几年前,一个长久未见的朋友来京公干,临别时,赠我一张名片,名片上赫然印着一行英文字母"E-ma il"及其"地址",这位一向爱赶新潮的朋友煞有介事地对我说,以前有事联系打电话,以后联系可以请我的电子邮件"伊 妹儿"帮忙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电子邮件"伊妹儿",彭老师,您是哪一年接触电子邮件的?

  彭:大概是1995年吧。当时我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见外国人互相交换名片时,名片上往往都 印有一行"E-mail"字样,受好奇心驱使,对这个昵称"伊妹儿"的"E-mail"做了一点小小的历史探源,据我 考察所知,"E-mail"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1958年1月7日,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倡议建立国防部 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或者追溯至1974年两个基本的Internet协议-IP和TCP-的问世,或者追溯 至197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迈克·勒斯克创立的从UNIX到UNIX的复制程序,或者追溯至1980年温顿·塞尔夫 的将CSNET(电脑科学研究网络)与Arpanet连接起来信息共享的建议,但是,在我看来,1982年研究人员通 过拨号的方法进入CSNET收、发"E-mail"到电脑科研网网点或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网点,这才第一次真正 在网上将"E-mail"正式推出。

  叶:电子邮件从本质上来说仍是一种信函,人类的信函历史几乎是与文字的产生同步的,其历史至少也在几千年以上 。传统的信函是通过物理时空的物理手段(主要是靠文字,也包括图画等)达到口、耳延伸之目的的,与物理时空中的传统信 函相比,电子信函其历史虽然连前者的零头都不到,但它却譬如移薪,后来者居其上,甫一问世,立刻风靡世界,套用一句比 较流行的话说,就是"伊妹-魅力四射"。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台湾当红歌后张惠妹"作秀(show)"宣传时打过一个口号叫作"张惠妹魅力九九",那么 ,电子邮件"伊妹"的魅力何在呢?

  彭:一般来说,电子邮件"E-mail"有三大优点,一是快捷,二是便利,三是经济。所谓快捷,是说电子邮件 是以在物理时空中难以想象的速度进行发送和接收的。在物理时空中,我们发、收一封信,从发到收,一般都是以天为单位来 计算的,顶快也是以小时为单位来计算的,而电子邮件的发、收则以秒来计算;所谓便利,是指发、收电子邮件不需要纸和笔 ,不需要写信封,贴邮票,中国古人虽也有过"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带信方式,但那是带的"口信",需要 作为载体的带口信人在真实的物理时空中的并不快速的移动来实现的,因而并不十分方便,而电子邮件呢,因为系以"比特" 作载体,发、收起来就非常便利了;所谓经济,那就是省事。在真实的物理时空中发、收一封信连有形成本-纸张、信封、邮 票的投入,和无形成本-心里上的牵挂-加在一起,可以说是需要较多付出的,而使用电子邮件发送"E-mail"就会免 去了上面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叶:电子邮件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具有一定的平等性,它往往打破了真实的物理时空中特殊人物与一般百姓间的 通信"壁垒"-这种"壁垒"往往是人为的,在真实的物理时空中一般百姓不可能知道高层人士的通信地址(你知道总书记的 通信地址吗?)即使你知道了,你也不可能保证你寄的信能够不被高层人士身边的秘书或警卫"截留"(当然,他们截留信件 可能也有他们的道理!),但是在赛博时空中平民百姓与高层人士之间的交往却没有这种人为的壁垒,即使贵为国家元首,只 要你在网上留了"E-mail"地址,我这布衣草民也可以畅所欲言地给你写信,而不必担心你收不到,或招来情治人员的 调查,我这里就有美国总统和第一夫人的E-MAIL地址,美国总统的电子邮件地址是"President @ Whi tehouse·gov",美国总统夫人的电子邮件地址是"First·lady @ Whitehouse·gov ",诸位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写"封信给他(她)们,只是注意,最好要用英文。

  主持人:任何事情都会有利也有弊,电子邮件E-mail有哪些弊端呢?

  彭:电子邮件的弊端几乎与它的优点一样明显。人们的信函交往一般都是点对点(个人对个人)的行为,而很少是点 对面(个人对群体)的行为,因而,信函的内容一般说来都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套用一句中国古人的话说,那就是"不足为外 人道也",不光是写给爱人或恋人的情书不希望给不相干的人看,既使是一封普通的信,恐怕也没有谁愿意把它公之于世,为 了保护这种点与点间沟通的个人隐私,真实的物理时空中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有约定俗成的道德准则,但是,在网上,通过E -mail发、收电子信函时个人交往的隐秘却极易遭到破坏,一个名叫麦瑞塔·特雷特的美国人说过:"记住,电子邮件如 同一张明信片,任何人随时都可能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阅读它!"1996年,北京一所著名高校的一个学生就曾因一念之差 ,窃读了她的同学的一封E-mail并盗用她同学的名义给国外发了一个电子邮件,以她同学的名义替她的这位同学拒绝一 所著名的美国大学(密执安大学)的奖学金,给被盗用E-mail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此一事件由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正式 开庭审理,新华社还向海外发了英文稿。

  主持人:电子邮件E-mail为什么比普通信函更容易失密呢?

  叶:就像彭教授刚才引述的那个人美国人所说的那样,是因为它是明码传输的,换句话说,它传递的信息一般都没有 经加密处理,因而,这样的信件是很容易被做"手脚"的。

  彭:除了易于泄密以外,电子邮件的另一大缺点是发、收对不上号的"乱码"问题。所谓发、收对不上号,首先是指 不同语言之间的发、收无法对接,收英文的收不了中文,收中文的也收不了英文,其次,即使在同一种语言之间也存在着因编 码的不同而发、收对不上号的问题,比如据我所知,仅中文E-mail就存在着GB、HZ等不同的编码,如果你使用的是 GB编码,对方使用的是HZ编码,你发给他的E-mail,他就可能会因为乱码而收不到。叶:电子邮件,除了上述缺点 以外,在我看来,它最让人受不了的可能是缺少"人"味。

  主持人:人味?

  叶:啊,确切地说是缺少人情味。

  彭:的确是这样。近些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机制的商品不如手工制作的产品值钱,许多高档货物以手工制作相标榜 ,精神产品如绘画也是手工绘制的价值远远高于成批生产的,这一点对我们很有启发,电子邮件虽然快捷、便利,甚至经济、 平等,但它却像机印出来的绘画一样,缺少人情味,缺少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 有尺素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每一封真实的物理时空中的书信都饱含着寄信者和盼信人的真情,从每一封书信那 里都可以嗅到力透纸背的人情味,甚至从字迹上,从写信人所使用的稿纸、信封、邮票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写信人的文化品位、 个人情趣、爱好,从电子邮件中我们能看到什么呢?至少不能像我们今天写信时常说的那样"见字如面"!

  叶:这种电子邮件确实给人一种不近人情的感觉,虽然它在内容上也可能含情在内,但至少从其外在形式上我们却看 不到它的人情味。久而久之,它会逐渐淡化人际之间的全息交往,将人与人之间"位移"到虚拟的赛博时空中,从而加剧真实 物理时空中人际之间的冷漠和隔阖,至少是为其推波助澜。

  主持人:看来,我们在享受电子邮件带来的诸如快捷、便利、经济等方面的福祉的同时,也同时不得不面对赛博化的 虚拟和冷漠,诚如中国古人所言"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取舍之道,皆在于人,如何驱利避害、扬长避短,使 得"伊妹儿"真的"魅力四射"乃至"魅力久久",这对于我们这些仍然而且将永远不能脱离真实物理时空的活生生的人们而 言,实在是一个该值得深思的大问题。

  好,感谢两位嘉宾,也感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电脑社区,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网上言情--虚拟的爱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网吧,如何喝出文化与品位来?
相关专题: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