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新闻报道 |
张志君/策划/撰稿 片头、主题歌"回家"及相应画面 主持人(演播室,下同,略):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继续收看我们的系列特别节目"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今 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两位嘉宾--一位是北京大学艺术系副系主任,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 研究会副会长彭吉象教授;另一位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叶自成教授。彭教授,您好,叶教授,您好。 (如能用片头间隔最好,如不能,可直接) 主持人:最近有一次乘坐地铁,在地铁车厢里看到一个为某一网络做宣传的广告,广告上除了提到个性化主页、女性 话题等以外,还着力提及了该网络能够给网民们提供一个"电脑社区"。彭教授,您能给我们谈谈"电脑社区"这个话题吗? 彭:好的。"社区"这个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老百姓对它一直很陌生,在1979年版的《辞海》和1 992 年的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均未收录这个词,直到前不久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新词新义词典》才第一 次收录了这个词,该词典对"社区"的解释是"根据某些社会因素,如街道构成、人口分布等划分的区域",在英文中,"社 区"一词可以用"Community"来表示,后者的含义是"The people living in one p lace distric or country,considered as a whole"。将"社区"与"电 脑"联系在一起,则更是最近这一两年的事了。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许多人往往把"电脑社区"称为"虚拟社区"。 主持人:"电脑社区"也好,"虚拟社区"也好,它有什么特点呢? 叶:顾名思义,这种"社区"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虚拟性,真实的物理时空中每时每刻都要面对的距离感在这种"社区" 里根本不存在,同时它也具有"匿名性",生活在这种社区中的"网民"们都是以化名进行交际的,有了网络这一层面具,他 们就可以卸下在真实的物理时空中不得不整日戴着的各种各样的假面具,从而方便他们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际,最后,这种社 区具有覆盖广袤的特点,人们常说的"四海一家"、"地球是一个村庄"在这样的社区里很容易变成现实。 主持人:这种社区看来很方便人们的交流? 叶:是的,我的一位同事是个老北京,他搬到高楼里面之后非常怀念以前住在大杂院的那段日子,在他看来,现代化 的高楼确实给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舒适生活,有了一家独用的卫生、洗浴、燃气等设备,但也给他与人之间的交流带来了某种 程度的不便。据他自己说,他搬到楼里已快5年了,但一直到现在还不知道对面那家邻居姓甚名谁。这位老北京说的带有一定 的普遍性,城市化工业文明的一个直接后果往往是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说当年鲁迅先生"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 夏与春秋"还是被迫的话,那么,现代城市居民间的以邻为"陌"则往往是自觉自愿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信息时 代衍生物之一的电脑社区才应运而生。 彭:电脑社区的确是对传统的物理时空中的社区的一种"反动"(Reaction),在进行这种"反动"的同时 ,它也有可能会带来一种"异化"。我不赞同为电脑社区大唱赞歌,就像有些人竭力鼓吹的那样。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虽然"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是,电脑社区也并非是一块纯洁的净土,更不是平等主义者的天堂,因为这种社 区的构建者也是人,也是生活在真实的物理时空中的人,这里也同样有一般成员和超级成员之分,真实的物理时空中,一些高 档场所如高尔夫球场排斥低收入者,在虚拟的赛博时空中老资格的"骨灰级"成员也会轻蔑地对待资历较浅者,他们甚至会组 成自己的俱乐部而将其他成员拒之门外,就像在真实的物理时空中的"款"们和"腕"们常做的那样。 叶:是这样的。电脑社区的歌颂者们一向向人们夸耀的是它能够将远在五大洲的全世界各国的居民集结(或者说是" 迁移")到同一个赛博空间中,但是这种迁移具有合并同类项的性质,它会无形中助长"网民"们接触范围的日益狭窄化的趋 势,从而使本来就已具有自我封闭性的网民们变得更加封闭起来。有人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看电视的人称为"沙发上 的土豆",其实,那些热衷于在"虚拟社区"中交友的人往往也是一种新的"沙发上的土豆"-一种具有自恋情结的"沙发上 的土豆",记得一则西方神话中说过一个年轻美貌的神仙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影子,到最终不能自拔,中国近代也有人读了《 红楼梦》之后硬要以"宝哥哥"或"林妹妹"自许,半梦半觉中总想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林黛玉或贾宝玉,有人甚至衣带渐宽终 不悔,最后憔悴而终,这些往事的教训都是非常深刻的。 彭:这种虚拟社区具有一定的反社会-当然是存在于真实的物理时空中的社会-的欺骗性色彩。因为在真实的物理时 空中,人们的接触和交往是具有全息性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不仅要观其言,更要察其行。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但有的时 候"文"也是并不一定"如人"的。我这里有一首诗:"悲歌过燕市,慷慨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倘若将这 首写于国难深重之时的五言短诗上网的话,许多人一定会认为诗主是一个血性男儿,是一个爱国者,因而愿意把他纳入到自己 的"社区",与之成为好友。可实际上呢,诗的作者却是中国近代史上头号卖国贼汪精卫,像汪精卫这样的巨骗虽然并不多见 ,但网上的"中骗"和"小骗"们可能并不会少,你如何只凭观其言,就愿意义无反顾地选择他或她作你的赛博时空中的邻居 呢? 主持人:看来,套用一句流行歌曲的歌词来说"电脑社区,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叶:是这样的。 主持人,难道就没有什么解决之道吗? 彭:电脑社区也罢,虚拟社区也好,想要叫人们热爱起来也并不是一件不可企及的事情。首先,电脑社区的构建者们 应该调整自己的"办区思路",不要犯真实的物理时空中某些自以为是贵族的人们常犯的那种"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自我封 闭的错误,其次,应着力打好社区服务这张牌,以赛博时空中的真诚换得网民间的真情,充分发挥网络互联的这个优势,那些" 骨灰级成员"更有责任将自己的兴趣由玩世不恭、愤世嫉俗引到脚踏实地的互帮互助上来,中国古人说得好"一室不扫,何以 扫天下?"网络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应当让它为我们在真实的物理时空中的生活加油添彩,而不应让网上社区妖魔化了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实实在在的土地,更不应当让虚拟的东西飘渺了我们的生活。 主持人:网络无情人有情!虚拟社区应当为提升真实社区品质服务,而不应让生活在赛博社区的"居民"们对生活在 物理时空中的社区感到厌倦,更不应当让他们患上自闭症。好了,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两位嘉宾,也感谢电视机前 的观众,朋友们,再见!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网上言情--虚拟的爱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网吧,如何喝出文化与品位来?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网络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吗? 相关专题: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
||||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