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许多国家的电话网络迫切需要重建、修理和扩容。以今天的标准看来,当时世界范围的电话分布密度仍然很低;而且,很大一部分电话(甚至长途电话)都是依赖接线员的人工系统。但是,以爱立信为代表的电话网络运营商已经开始预见到长途通信业务中由人工向自动化的转变。
读者朋友们已经知道,1921年,Televeket的选择使爱立信公司开始了对AGF系统长期 、富有成效的研发。但纵横制交换原理并没有因此而被人遗忘,爱立信公司于30年代开始涉足纵横制系统,而公司内部关于是否需要研制新电话交换系统的争论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40年代初,虽然500点交换系统仍是其销往海外市场的主体产品,但爱立信公司也意识到,相对于中转局需要的四线交换而言,500点选线器显然是不够用的,纵横制则有相当的优势。于是,爱立信公司开始生产自己的纵横制交换机,这其中包括市话局、转接局和农话局所使用的全系列纵横制交换系统。
为供应现有电话局和电话网络进行扩容,爱立信公司的拳头产品——500点系统在以后的许多年仍继续出售;但新型现代化的纵横制交换系统将使其在新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良机。
战后的竞争形式是有利的,主要竞争对手仍在恢复元气:西门子遭重创,需完全重建,生产活动基本是重新装备和扩展国内网络;ITT也有相同的问题。爱立信公司此时面临的挑战并不是竞争,而是要找到愿意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进行投资的用户。
即将举办的1952年奥运会为其创造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作为举办方,芬兰的赫尔辛基电话公司与爱立信商谈改进其电话系统的问题,爱立信果断的向其推荐了纵横制系统,整套设备于1948年安装完毕,并达到了预期效果。于是,奥运会的成功经验为爱立信公司带来了一系列大城市纵横制电话交换局的订单。
到了50年代,爱立信公司已完成了对公用网络和专用网络都适用的全系列纵横制系统研发工作,其中一项成果就是能够处理电报业务的系统,而这一点在当时至关重要,因为直到20世纪70年代,电报始终是主要的文本通信媒介,此后才完全被电话传真所取代。
爱立信公司的公用纵横制系统自然而然也应用到用户交换机上。新式的ARD用户交换机采用新的操作员控制台——白色塑料面板上的直进式设计,不仅可以通过按键实现所有功能,另外还有拨号盘或电键。由于外观简洁、富于魅力,这些用户交换机在众多市场上获得极大成功,一直到电子式交换和计算机控制的出现才被淘汰。
正是由于勇敢将一种更为现代化的交换系统——纵横制系统及时推向市场,爱立信公司才会在世界竞争的大舞台上赢得先机,从而在公用电话网络设备的交换和传输系统市场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市场份额大增。而且,也正是有了爱立信公司与几个关键客户之间的交互作用,才造就了纵横制系统的重要地位。因此,爱立信公司在公用交换系统营销方面的贡献得到了公认。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