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产业创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1日 15:07 中国电子报 | ||
本报记者 刘丽英 樊哲高 李佳师 杨庆广 软件企业的创新机会在什么地方,应当如何保持创新能力? 胡山 今年3月份召开的科技大会,主旋律是讲“创新”,“创新”这个词是近两年来IT业界时髦的话题。科技大会上对于创新说得很明白,自主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 当前的现实是,在软件产业链的高端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某些方面我们可能有原始创新(例如中文激光照版印刷、中文检索与处理等方面),但是不要盲目地都追求原始创新,在某些领域我们能够做到在别人的基础上再创新也是可取之路。在软件产业的创新方面,我们更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如果把软件分为基础软件(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这三大类,我认为在中间件和应用软件这两大方面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创新空间,尤其行业应用是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出路所在。我们在世界通讯领域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华为、中兴都已涉足国际市场,他们有很大规模的软件研发队伍,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再如上海的宝信、长春的启明,他们和行业应用紧密结合紧紧抓住不放,实现了公司的跨越性发展。 东软、中软、用友、金蝶、中创、浪潮等独立软件开发商,他们坚持各自的行业应用领域方向,十几年坚持走软件专业的大方向不变,并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紧密结合行业应用,因而成为国内知名的大公司。 此外,当前的开放源代码软件以及新型的服务模式,也是中国发展软件产业的一次新机遇,这将给我们的企业带来更多的创新机会。 陈永正 近年来,中国软件企业已在企业级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服务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渐摸索出了不同于美国、印度、爱尔兰等软件业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软件业未来成长的机遇在于中国政府对软件产业的高度重视、广阔的市场、丰富的人才以及良好的IT社会应用基础。毕竟,中国的PC用户规模和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均居于世界前列,这是印度等国家暂时无法比拟的。 随着部分本土软件企业的实力不断壮大,最终产生的产业规模效应和品牌“合力”将把中国软件创新推至一个全新的境界。换句话说,微软相信中国将在不久的未来跻身于软件强国之列。 中国也存在一些制约软件企业创新的因素,比如软件人才资源结构不尽合理,软件企业规模偏小、实力不足。同时多数企业对于软件的技术趋势、开发模式、市场理念没有科学的认识,不知道怎样把握软件发展的未来方向,不知道怎样管理大规模的软件研发流程。在这方面,微软希望能够帮助中国软件业同仁提升竞争力,并将致力于拓展合作规模、分享成功经验、培育软件人才,借此实现与合作伙伴、客户的共赢。 王兴山 有四条路径可以提升中国ERP自主创新能力。 路径一,从单纯的IT技术型企业向管理和IT技术高度融合的组织转变。在客户需求的驱动下,ERP厂商正从单纯的IT技术型组织向IT技术和管理高度融合的组织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ERP厂商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甚至年龄结构都被迫要求进行颠覆性改变,并牢牢树立“非IT人才观”,改变获取人才渠道,重视传统产业中的管理型、复合型人才的价值。同时,在内部管理方面,要向传统产业学习,放下高科技的架子和被高科技浸润的浮躁心态,务实苦干、管理创新,由粗放经营走向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在薄利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 路径二,ERP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服务的客户,而不完全在于ERP厂商自身。高质量需求的客户是ERP创新的动力之源。就IT应用技术而言,中国厂商并不落后于国外ERP厂商,甚至在某些应用技术上,我们比国外ERP更加先进。但是,在高质量ERP产品所必需的高质量管理需求方面,ERP厂商自身无法解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筹莫展。如果ERP企业在培养管理专家队伍外,有意识地积极获取高质量的战略性客户(SCB),并把战略性客户纳入到自己的研发创新体系中,把研发前移,缩短和客户的距离,构筑起客户协同研发模式(CCD),就会获得好成效。SAP的R/3就是与欧美企业协同研发的结果。 路径三,高端和行业市场是中国ERP自主创新的最重要阵地,在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决定着中国ERP在国内的最终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认识到,高端和行业市场是中国ERP创新的最重要阵地,我们决不能把这块市场拱手让给国外厂商。这些已成为不少国内专家、政府人士和中国ERP厂商的共识。 路径四,有一定实力的中国ERP厂商要着眼于长远,以全球化的视角,自主创新和国际化合作相结合,从战略的高度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当一个公司不断扩大的时候,保持创新能力的确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我们每年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研发和创新,每年约20亿美元的投入。 我们发现研发单位的规模控制很重要,应当始终把研发单元控制在比较小的规模里,不让它膨胀太大来保持它的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我举个例子,原来一个公司研发的操作系统是每18个月推出一个新的版本,后来把研发小组拆成了两个小组,于是新版本操作系统的推出时间就缩短成9个月,所以越是小团队发明和创新的效率就会越高。 Sun公司每4-5年时间会并购一些新公司,买入这些新公司也是为了买入一些发明和创新。Sun公司的一个创始人曾经说过,不可能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来自公司内部,所以需要不断观察其他人的发明来补充自己,需要把他买过来。 但是,并不是说需要把研发部门不断拆成更小的单元来形成新的竞争力。这需要根据研发的目的和项目来进行分配,要使控制不要变得太复杂,而且要减少管理的分层,研发单位的体系要紧凑。 中国软件产业需要 什么样的创新环境? 胡山 我认为应该尽快出台《软件产业促进条例》,把18号文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监管部门应该在软件人员的出境签证、境外投资设置公司的注册资金转出、从事外包业务公司的外汇自主权、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市场行为规范等方面应该都有所创新与突破。 对于企业方面,应该把技术、产品、市场营销等方面都作为创新的基点。在企业的运行机制方面,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控股企业都在高端人才流动、研发投入、骨干员工持权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运行机制所造成的,我们的企业也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 陈永正 关于创新机制和环境,首先是要加大保护创新成果的力度。今年以来,中国显著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对于中国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如果创新成果得不到有效保障,也就意味着软件产业链无法闭合,企业的高昂投入得不到应有回报,数以千计从事通用或专用软件开发的中小软件企业会陷入“无利经营”的怪圈,这自然不利于创新实力的积淀。 此外,就企业自身来说,应当在加强自身商业意识和运营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探索适合自己的创新机制。商业意识和运营能力的增强必然会引发连锁反应,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内,中国软件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将可能由此大幅提升,并为企业规模和品牌效应的扩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王兴山 近年来,国家在支持本土ERP厂商的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支持力度很大,既有政策支持,也有资金投入。多年来,经过政府、企业、专家、媒体和厂商的共同努力,ERP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但是,自主创新不能一蹴而就,除了有耐心和决心外,还要找到正确的策略和思路。 首先,在研发投入上,国家引导投入是好事,但最后还要靠企业为主体,自主投入,自主创新,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产品创新策略与步骤,构建科学、规范、系统的自主研发创新体系。 其次,自主创新需要全球化视野,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道路。自主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要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也要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心态开放,大胆与国际一流企业进行技术、产品的深入交流和合作,能够大大加速自主创新的进程。 王志伟 国外的中小型软件企业为什么可以异军突起,为什么还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做到全球化。我觉得他们成长的土壤很好,中小型软件企业发展需要整个软件产业环境形成专业化细分、社会化合作的产业化氛围。中国的软件产业目前还没有形成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小型软件企业自己生存都不容易,也没有这样一种社会分工。我记得原来国家男排的教练汪嘉伟说过这样的话,中国的教练员其实是营养师、保健师等等集于一身。这样的弊端就是不专业,当水平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比较难提高。软件产业也是这样,如果没有细分的土壤,中小企业也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也就不容易长大。 中国软件企业怎样 通过创新做大做强? 胡山 创新和做大做强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我认为没有因果的关系。做大做强不是一日之功,要有一个发展的历程。要想把软件公司做大做强,除了内外环境和国家的扶植政策之外,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有由几个精英组成的决策团队,而不是实行“长官意志”的领导班子。曾经有两家民营上市公司经历了成长、辉煌(上市)、失败的过程,都是由于老板在企业规模扩大期头脑发晕、决策失误造成的。 第二,在企业还未做大做强之前,必须坚持专业方向不变,不能搞“多种经营”。有几家大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网络泡沫时代仍坚持软件产业大方向,在经过大浪淘沙之后,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佼佼者。 第三,公司的业务主攻方向要和行业应用紧密结合,要有固定的行业用户或区域市场。 第四,企业研发投入每年要占5%-10%,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企业发展没有后劲,更谈不上创新,也谈不上做大做强。 陈永正 中国软件产业所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市场的显性内需暂时还不足。欧美软件和服务业的发展基本同步于IT硬件产业,国内市场的内需是从产业发展之初便开始被激发;反过来,巨大的国内内需市场消化了大量的本地软件生产,甚至于迫使本地软件企业努力寻求外包,这也就为本国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相比之下,中国信息化飞速发展,但中国软件市场的显性内需仍显不足。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也说明,中国软件企业若希望借助创新做大做强,便不能仅仅将目光投注于国内市场,将希望寄托于本土内需。而是必须引入国际优秀软件企业的发展经验,提升包括技术、管理、运营等方面的能力,在植根中国的同时,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微软投资建立了微软中国技术中心这一“桥梁性机构”,它通过帮助国内企业开发基于微软技术的先进软硬件产品及解决方案,来向合作伙伴展示和推介微软的最新技术,并向他们移植微软的创新经验。该机构已与联想、浪潮、华为、方正、清华同方等数百家伙伴企业确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联手将很多技术原型变成了现实产品,并共同完成了300多个合作项目。国内前十大软件企业中,也已有八家企业与微软中国技术中心建立了常规化、制度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嵌入式软件如何 借助创新突破产业化瓶颈? 胡山 从统计数字来看,当前嵌入式软件的市场份额在整个软件市场份额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在软件销售收入规模最大的前100家中,华为、中兴、海尔等几家都以通信软件、数字家电软件为主的,他们都是和硬件载体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之所以重视嵌入式软件,这是和中国的国情相关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工业化的道路,正在向信息化社会过渡。中国正在实现工业化同时迈向信息化的并举过程之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方针,将给软件产业尤其是嵌入式软件带来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 陈永正 有关嵌入式软件,我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内制造业客户对软件的要求低,软件应用层次低、技术含量低。中国许多制造型企业往往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末端,显现出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态势,并没有产生对本地嵌入式软件的强劲需求。 嵌入式软件的出路仍然在于合作。以微软为例,2006年3月,微软在中国投资设立了“微软亚洲工程院移动技术中心”。该中心将对下一代Windows Mobile产品的核心技术与应用展开探索,并重点研发适应中国乃至亚太区域用户需求的创新移动技术与产品。微软希望加强与国内移动通信产业各方的合作,并帮助中国手机业、移动及嵌入式软件业发挥出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毕竟,巨大的用户规模为国内手机制造商和软件开发商提供了拓展实力的宝贵机遇。最终,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研发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也给了中国软件产业一个发展机会。 王志伟 过去的嵌入式软件应用主要是在工业控制领域,现在比较热是因为嵌入式软件在大众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多了。其实很多技术很早就有,只有当它深入到大众消费,并且非常易于使用之时,人们对它的关注度才会骤然升温。就像当初的互联网技术早就有,只有当浏览器技术出现,人们用起来方便了,才会如此广泛的流行起来。不久前,我参加一个 数字电视产业链的研讨会,会上公布的一个数字说数字电视中软件所占的比例将从原来的1%上升到40%,未来更是将会上升到60%,如此大的比例,给嵌入式软件带来了很大的市场空间。在嵌入式软件领域有这样的特点,真正在嵌入式软件领域有影响力的企业一开始是在非嵌入式的,都是在其他软件技术领域有影响力了才介入到嵌入式市场。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嵌入式软件需要其他应用领域的认可,这也需要有一个接受过程,只有应用领域接受了才能够发展壮大。 中国软件企业如何 加强产业合作,实现共赢? 胡山 在国际合作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共识,十年前有人在议论“狼来了,中国软件产业怎么办?”,“以市场换技术”等话题。今天我们都明白了市场换不来技术的道理。只有参与国际合作、国际竞争,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互利,为我所用”,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 对于国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我们尚未找到很成功的道路和范例。根据产业统计,国内有大小软件企业13000多家,成一定规模的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人民币)不到200家。这说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企业间如何加强合作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加上中国传统的“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思想,更增加了合作联合的难度。 从发展产业的角度,我认为以下几种方式是可以考虑的: 第一,从产业链的角度,以高、中、低端划分,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企业链条,这样做到优势互补、各有所为;第二,以区域合作的角度,形成区域合作共同体,例如已经开始形成的京津冀软件合作共同体、泛珠三角区域(9+2)软件行业合作联盟、华东 长三角地区软件行业合作联盟,根据区域内经济特色,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区域内经济的发展,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第三,根据自愿的原则,通过收购、重组或兼并实现强弱联合,这也是当前的一种趋势,用友、中软等公司在这方面有非常成功的案例。陈永正 在中国,像微软这样的跨国企业希望通过移植创新模式、分享创新经验、提供资金或人力技术支持等方式来实现更彻底的“本地化”,而本地企业则希望通过卓有成效的产业合作提升创新能力。两者的合作显然有助于构筑出一个完整的、有助于进步的产业生态链。 中国软件企业 如何走国际化道路? 王志伟 目前大家都有一种感觉,中国的IT产业硬件比软件规模大,国际化路子走得快。我觉得有几个原因,一方面软件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东西,比如说管理软件,本质体现的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在这方面我们就比西方和欧美国家要差一些。另一方面,我们的软件企业在开发模式、开发架构、质量管理、企业管理模式等方面缺乏规模化和规范化的运作经验,而且主要的软件技术标准是别人的。第三,中国软件企业90%的整体技术架构是基于系统集成的而不是基于产品类的。我们仔细分析目前国际软件巨头,真正能做大的是两类:一是做软件产品的,另一类是做软件服务的,而集成类的企业很难做大。在中国的软件企业中,真正做软件产品的企业比如用友,我觉得他们有比较好的基础朝国际化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