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苹果者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 19:02 互联网周刊 | ||
也许模仿是成功的一条捷径,但模仿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成功 本刊记者|王亚雪 当街头上出现的耳机颜色统统的变为白色时,人们终于领教到了苹果iPod的巨大影响力。一时间,竞争者也好,追随者也罢,突然都变成了效仿者,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集体 然而就在苹果的产品在全球都遭遇到了模仿和抄袭时,苹果的领头人乔布斯却不屑一顾,甚至讽刺道,“那些产品就算是人家送你一台,你也不会拿来用”。 乔布斯的狂妄似乎并不是没有道理。就在去年12月末和今年1月初,戴尔叫停了3款与苹果iPod极为相似的数字音乐播放机,而这一决定被认为是其挑战苹果iPod失败的标志。 其实不仅是戴尔,索尼、三星等公司都在挖掘苹果iPod成功的奥秘。它们尽管拥有比苹果更多的资源,但在数字音乐 播放器市场上却始终无法与苹果抗衡。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PD集团公布的最新数据,去年1月到11月期间,苹果在全球数字音乐播放器市场占据了69%的市场份额,而主要竞争对手创新科技和三星电子的市场份额均不足10%。其实不难看出,苹果iPod成功的真正原因很简单,就是创新。它的优雅造型和新颖的设计,都体现了苹果独有的灵感和风格。这恰恰是一种无法模仿出来的东西。而就在大多数竞争者研究苹果公司已有的iPod机型并推出相应的竞争产品时(比如索尼在2005年推出的几款产品NW-HD5、NW-A100、NW-A600,均是针对iPod系列量身打造),苹果公司却在持续不断的开发新产品。在2005年,苹果连续推出了iPod shuffle、Mac mini、iPod nano以及具有视频播放能力的iPod等新品,进一步确保了自己在这一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众所周知,苹果iPod为消费电子市场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是一种远比技术发明更重要的价值创新。从技术上来说,MP3并不是苹果发明的,网络音乐下载也不是苹果的首创,但将两者结合却是苹果iPod的创新。这种“产品”加“内容”的模式也奠定了苹果公司在数字音乐下载方面的霸主地位。 中国厂商中学苹果着众多,但苹果模式在中国能否行得通还是个未知数?国内厂商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其产品设计是否远远超越其他公司;第二、和唱片公司的合作是否是长期和稳定的;第三、从文化上来分析,美国是个技术标准化的国度,而中国文化对技术标准化的破坏作用,导致其整合内容的成本加大,基于标准技术体制的内容服务的变化性不强。 学苹果者生,似苹果者死,无论产品还是商业模式,苹果都给自己的学习者们出了一道具有相当难度的考题。 本期封面报道其它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