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业猛打技术牌 液晶等离子谁是最终赢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1日 11:05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李晓蕾 在不久前闭幕的科博会上,松下摆出自己42英寸等离子彩电,与夏普37英寸液晶彩电现场横向比较,从而导致了等离子和液晶两大阵营的公开化对决。这一次,外资平板巨头们欲以技术洗牌市场的味道远远浓过了此前的价格战。
派系各有簇拥 在未来被一致看好的大背景下,平板电视整个产业链正渐渐进入一种亢奋的状态,投身到或液晶或等离子的市场竞争中去。而这其中,又尤以掌握了产业链上游、在全球终端市场具有高端形象的日、韩系企业为主。 4月刚刚巨资收购了富士通液晶业务的液晶老大夏普,宣称将继续加大对中国液晶工厂的投资;拥有等离子屏核心生产技术的三星低调将重心转向液晶;放言退出等离子转而强攻液晶的东芝,则高呼将以最新研制出的“数字新头脑”芯片为核心,掀起平板电视领域生死角逐的技术大战。 而押宝等离子的列强们亦展开绝地反击。松下宣布将耗资1000亿日元建设一家2006年产能达200万台的世界最大等离子显示屏工厂,再加上已全面投产的2期工厂,2006财政年度松下等离子电视年产量将有望达到480万台。日立则在4月收购了与富士通合资等离子公司中后者的股权,持股比例达到80.1%,并拟增加850亿日元投资,提高正在建设中的等离子显示板工厂的生产能力,使自己每月15万块42英寸等离子显示屏的产能提高到20万块。先锋亦在计划将收购的NEC等离子屏厂通过提高效率的方式扩产,将目前100万台的产能提高到160万台。 摩拳擦掌的平板厂商们正涤荡着一股巨大的冲击波。在全球平板市场,以松下为代表的等离子派系和以夏普为代表的液晶派系已经成形。而当向来“小屏称霸”的液晶突然越过40英寸的分界,欲全面进入等离子固守的“大屏时代”,蚕食后者的生存空间时,矛盾的尖锐自然会导致双方较量的日渐升级。毕竟,只有领先的厂商才能赢取合理的领先收益,并使整个市场以普及的势头向消费者倾斜。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平板电视的市场争夺终于体现出了其技术竞争的本质。“任何一次技术进步,都会是行业发生变局的重大契机。”正紧咬对方技术短板的平板巨头们,欲再次证明这一理论的正确。 纵论技术短长 亮度、对比度、分辨率、可视角度、画面流畅度、功耗和使用寿命,液晶和等离子厂家抓住的正是这几个判断标准,互论对方之短,强调一己之长。 “让两者产生指标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液晶和等离子的成像原理完全不同。”据赛迪顾问消费电子事业部平板电视分析师杨蕾介绍,等离子电视属于自发光成像,它的屏幕就像是在两块玻璃面板之间挖有一个个发光单元,每个单元是一个像素点,单元槽中涂布着荧光粉,再充入惰性气体,然后通过槽后的2个电极形成高压,激发惰性气体发出紫外光,引起每个槽中涂布的红、绿、蓝三原色荧光粉做出相应的反应,产生出各种颜色的可见光。而液晶电视则属于背光成像,即屏幕本身并不发光,而是由存在于两个中间间距4微米的玻璃基板后面的透明玻璃电路发光,再通过电压控制偏转角度,从而控制存有液晶的每个像素点发出可见光。 正是由于每个像素点后轰击惰性气体发光的两电极间必须存在一定距离才能形成高压,等离子屏的尺寸始终不能做小,且普遍无法企及液晶超高清晰度的画面。不过康佳多媒体数字平板公司总经理刘丹表示,“50英寸以上的一些等离子,清晰度目前确实也已可与液晶相媲美。” 而虽均宣称能达到60000小时的使用寿命,等离子却因自发光屏而导致一旦损坏便只得彻底报废。而液晶则可通过更换背光灯管的方式予以修复,继续使用。 不过,由于等离子中所有的像素点都是在通电的同一时刻受激发发光,因此能够达到微秒级别的相应速度一直为人称道。而液晶则类似于相机,光线要随快门打开程度逐步进来,“随着液晶屏的做大,响应速度和拖尾现象确实相应都会有所加重,因为画面的处理从屏幕左端到右端再回到左端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夏普某高层在承认这点的同时强调:“其实处理画面的速度只要被控制在20毫秒以内,就完全可以有空余时间去处理第二幅画面,解决动态视频显示过程中的残影和拖尾现象。而现在液晶电视普遍已能达到16毫秒,夏普45英寸的液晶更达到了12毫秒。” 至于备受诟病的可视角度问题,夏普则称,只有老PC液晶屏生产线生产的屏幕,才会出现侧面看发暗、反色的现象。而夏普对外标称的可视角度已达到与等离子电视相当的170度。 此外,没有背光源使得等离子显示屏的结构更简单,生产成本也相对较低。而夏普一高层则表示,由于灌装难度高,液晶屏的成品率目前最高只能达到85%,因此除生产线投资成本高昂外,前期的实验成本也比较高。 赢家尚难预料 液晶电视技术上的突破和市场争夺战中的风头正劲,确实给等离子造成了不小压力,厂商与消费者的目标转移让等离子市场变得迷茫起来,而康佳刘丹更透露在成本上某些型号的等离子也已不占优势:“37英寸液晶与42英寸等离子的成本现已十分接近,甚至前者还会略低。”那么,在液晶从技术、人气、市场兼之成本均逐步靠近主流地位的当下,似乎处于被动局面的等离子,路在何方? 刘丹认为,等离子并非已没有发展空间,“只要价格能降下来,还是有很大市场的。”但他同时指出,整机厂家差不多已是零利润了,“市场压力早就要求我们放薄利润,真是没能力再降价了。”而不久前上广电万元等离子的紧急叫停,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事实。所以,降价的动力被寄托在了上游屏厂家处。刘丹表示:“等离子屏生产线普遍建的较早,第一二代线的固定成本其实已基本摊销完毕,所以上游屏是存在降价空间的。之所以现在还没看到动作,是因为市场反应存在滞后性,市场情况由终端反馈到整机厂家再到屏厂家处,大约需要3个月。” 而赛迪顾问杨蕾则认为,目前普遍从终端卖场销售情况来判断等离子与液晶走势的做法并不科学,“因为二者的销售渠道并不相同。”她指出,前者由于屏幕大的特点,往往更侧重于行业客户这一渠道:比如上海的F1赛事就全部采用等离子电视作为显示屏,而电视台里的大屏幕也往往多为等离子。 “其实现在就判断未来谁是主流还为时过早。因为很可能还会有第三种技术,比液晶和等离子都更具竞争力。比如三星不久前刚刚发布的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电视,未必不是未来一个有力的对手。”杨蕾这样表示。 对此,夏普(中国)企划部部长夏文俊坦言:“性能指标对比的数据对于消费者购买并不具有太多实际指导意义。液晶彩电想要一统江湖,关键还在于生产成本要能适应大众需求。”而松下在彩电未来的态度上也出现了更宽松的选择。在松下(中国)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发给记者的采访回复中,就明确表示,由于购买用途和使用领域存在很大区别,液晶和等离子的屏幕表现其实并不十分具备可比性,所以“松下的战略是,32英寸以下以液晶技术为主导,37英寸以上则以等离子技术为主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