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陈永正:微软三十而立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5日 12:2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侯继勇 北京报道 这是陈永正第一次面对面正式接受媒体的采访,尽管过去的一年中他经常在电话中应对媒体的围追堵截。“微软过去一年半以来,有了许多变化,有必要让大家认识一个全新的微软。”他说。 微软内部人士认为,微软中国正在按照陈永正的设计往前走,并且获得了总部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与所有的前任相比,这是陈永正最重要的成就。 陈永正的微软舞步已经有了控制自如的节奏。 从中央转入地方 《21世纪》:你上任一年半了,微软中国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陈永正:微软今年30岁,成熟了,不再只看短期利益了,更看重长远在中国的利益,成熟的表现就是扎根中国,致力于双赢的发展。近一年多来,微软一直在强调,微软在中国发展的目标或者方式就是要和中国政府、企业合作伙伴合作。 过去微软就已经开始了不少合作,比如说跟发改委、跟信息产业部、跟教育部都有深层次的合作。这些在研发、生产、技术、业务、培训和教育方面的合作,主要是在支持中国的信息产业的同时,改变微软以前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21世纪》:在与政府合作方面,微软有哪些进步? 陈永正:在与政府的合作方面,微软与发改委的合作项目落实得相当好(包括鲍尔默许诺的62亿元承诺);和教育部也做了“携手助学”的项目,五年投资1000万美元,已经建了50多个IT教室;在偏远地区通过三个教师培训中心与教育部合作培训9000到一万个教师。 今年以来,最显著的变化是微软加强了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目前微软已经成立了成都、山东、沈阳、广东技术中心,主要和当地的产业和政府结合,特别是在信息安全方面的一些培训,以及和当地软件公司的合作,开发一些新的应用。 《21世纪》:外界评论认为,微软最看重的是你的政府关系? 陈永正:有点夸大,政府关系不是某一个人的关系,政府关系是这个公司的政策是否符合政府发展的方向,支持政府发展的力度,在这方面我有经验。所以我来主要是把过去一些这方面合作的经验和微软配合起来。 《21世纪》:那么与厂商的合作呢? 陈永正:微软已经成立了微软技术中心,帮助联想、夏新这样的合作伙伴,与我们一起做新一代的产品的开发,去年做了120多个合作项目。 2004年微软还在中国新签了三家战略合作伙伴——浪潮、创智和神州数码,加上2003年的中软,微软在中国已经有四家战略合作伙伴,微软在全球的战略合作伙伴仅30家,其中均是英特尔、戴尔这样的巨头厂商。 在“产品微软”时代,微软将商业达尔文主义演绎到了极致,弱肉强食成就了当年的微软。但现在作为解决方案提供商,微软需要人“抬轿子”。比如MBS在中国的推广,微软就与创智合作,让创智进行本地化开发,利用创智在区域市场的优势。当然,微软同时也在为创智抬轿子,谁抬谁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大家都赚了。 微软还希望通过业务上的合作,带领这几家企业一起走向国际化,目前,印度的许多软件企业正是通过与欧美软件企业的合作而走向了国际化。 在中国的投入远远不够 《21世纪》:2004年,微软在中国的收入如何? 陈永正:微软财年是从上年7月到次年6月,今年才进行了半年,这半年的成长超过了预期。但由于微软的财务要求,细节不能透露。我相信如果微软持续地提供更好的企业解决方案、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微软在中国的增长空间还会更大。 这一年半来,产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政府创造了很好的环境,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去年政府查封了做非法盗版CD的几家工厂;另外,政府全面正版化,中国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中国要发展自己的软件企业,必须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很多企业也意识到正版的重要性,我碰到很多的企业在使用正版软件,一些企业主动找微软,说企业要上市了,希望使用正版软件。 当然短期内100%的正版不可能,但这个趋势是很好的。 《21世纪》:今年政府正版化采购遇到不少波折,结果对微软是否有利? 陈永正:在政府的正版化采购中,有20多个城市的单子已经下来了,虽然微软拿了许多单子,但国产软件企业也拿了单子。操作系统微软是大多数,办公软件主要是大家(微软、金山、永中、中文2000)一起拿,杀毒软件都是本地厂商(瑞星、江民、金山)。 我想正版最重要的意义是微软、政府、企业态度一致的支持正版。政府这次执行得很彻底,中央派稽查组下去了,每个地方都拿出具体的政府经费预算,甚至很多地方政府不是财政预算的钱,而是预拨一些钱出来。 《21世纪》:金山、红旗等国产软件厂商为了应对微软,在向政府免费赠送产品,微软如何应对? 陈永正:微软正在谈一些捐赠行为,除赠送之外,微软还在推一个“正版增值计划”。现在到微软网站上,正版用户可以拿到更多的免费软件。微软还会把新的软件和服务陆续都放到微软网站上去,让正版的用户免费获取这些软件。 另外,微软将更强调与渠道的合作与共赢。微软在中国有上千个渠道,微软现在第一个把跟渠道的合作变成全球接轨的合作,把品牌渠道、认证、注册合作伙伴等这套认证系统拿到中国来,包括系统、完整的培训渠道经过认证系统,微软可以协助服务、产品方面有更多的技术。 《21世纪》:有人觉得微软在中国投入与中国的业务不成比例,现在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吗? 陈永正:大家常常问微软投入这么多是不是值得,作为软件公司微软的投入确实是比较多的,应该是第一的。微软在中国要看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中国将成为微软在美国本土之外最重要的市场,因此微软目前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PC消费大国,有多少终端、服务器上装有微软的产品?仅此一点,微软在中国的所有投入都是值得的。 《21世纪》:那么微软如何在中国生根呢? 陈永正:中国是我们在美国以外机构设置最全的国家,这里我们有亚洲研究院、研发中心、技术支持中心、市场销售,还有合资公司,还有亚洲工程院。这些投入,足以让微软的事业在中国生根。 微软亚洲工程院今年完成了30项技术的产品化,以前微软亚洲研究院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把技术产品化,今年亚洲工程院做得挺好的,我们有30多个技术现在做产品化,其中和美国一起合作的软件工程有15个项目。 在微软下一个重点的业务市场,即移动通讯领域(主要为Windows Mobile)其中包括PocketPC和Smartphone,微软现在把Smartphone的关键研发都放在中国,因为中国手机市场,手机应用是全球最大的,最发达的。 另外,还有面向全球的,设在上海的全球技术支持中心。 抬高天花板 《21世纪》:为什么您在微软比在摩托罗拉要低调很多? 陈永正:我觉得我还是在学习,目前还没有毕业,我估计没有三、五年学习不好。我未来可能还会低调一些,我希望能够做得更好一些。 《21世纪》:你的前任都是一两年后就走了,为什么?您觉得具备什么素质的职业经理人才能在这个位置上做好? 陈永正:我觉得前几任做得不错,出去以后都有挺好的工作位置。常换人也是一个事实,可能别人看微软的人好,挖得很厉害,这也能理解。我觉得其实不是微软,任何企业都一样,把各个外企的高管抓来做一个平均,可能还有换得更快的。 在外企做一个称职的经理人最重要的是沟通,把外企文化和国内发展需要的文化结合起来,这是所有外企遇到的最大困难。在创造一个适合中国、适合国际的企业文化的同时,能和美国沟通,说服美国总部,这是最困难的,所有外企都是遇到这个困难的。 《21世纪》:微软对内管理有哪些变化? 陈永正:首先是引进了许多有经验的高管人员,在业内都有10到20年的经验,在中国都有10年以上的经验。这样微软大中华区的业务都由这些资历较深的经理统筹管理。比如大企业部、大客户部、中小企业部、公共事业部。 微软的组织架构也发生了变化。对下在微软大中华区内,原来有中国区、香港区、台湾区,在大中华区内就按业务设立七大事业部,这样就缩短了管理链条,将大中华区推到了管理前沿。 而以前是微软亚太区汇报,这样微软大中华区的地位也得到提升,直接向总部汇报工作,直接影响总部对中国的决策。 《21世纪》:有没有一些原有的中层离开,新员工会不会抢了老员工的饭碗? 陈永正:真正离开的很少。新来的把原来的人压下去是一种误解,新来的人仅管大中华区的业务,实际上原来的员工和经理管的东西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机会可以升到大中华区的位置上去,给予了他们更多的上升空间。也就是抬高了天花板,原来一下就碰到头了,现在可以往上跳了。 《21世纪》:当你离开微软时,您希望那个时候微软大中华区是什么样子? 陈永正:最起码微软中国业务成长好几倍,大家都觉得微软是一个很好的中国企业。希望离开的时候微软不仅是做Windows、Office,不仅是一个PC的公司,我希望我走的时候大家看到微软是做得更全面的公司,而且是无处不计算,无处不微软。 我有信心微软会给我三到五年时间,那样,我就可以打造心目中微软。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