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国际 > 正文
评论:互联网需要试错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4月12日 10:34 eNet硅谷动力

  【eNews专稿】在网络走背运的日子里,多数人一谈到互联网就大摇其头作悲悯状,似乎在面对一个病入膏肓的可怜虫。但是,我们再多想一步,即使雅虎倒了,亚马逊关了,国内几大门户网站也收摊了,那又能怎样呢?互联网还是会照样存在,她在刚才所列举的那些网站面世之前就已经存在很久。最初是那样弱小,仅仅有两三台电脑相连,就立刻变成了一种存在。

  笔者不想在这里过多地探讨存在的多元化问题,比如互联网的存在是主要从属于客观物质性,还是主要从属于纯粹精神性,或者是属于那种将客观和精神两种属性的重合起来而产生的第三种性质。但无论怎样,互联网一旦作为一种现象出现并存在下去,她便成为了一个生命体,拥有了生物有机体所具有的一切属性。按照生物进化理论,有机体通过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网络自身的内部发展逻辑与其外界生存环境关系的不断调整和适应过程,就是一系列需求解决方法的不断尝试——连续不断的试错活动。任何尝试性的解决方法往往都有可能会把事情导入十分糟糕的境地,她同时却又创造了许多反面价值,而互联网的成长正是建立在对这些反面价值做出正确评估的基础上。

  在文明的发展史上,科学所能给予我们的就是纠正错误的方法,舍此之外还能有其他办法吗?相比某些科学成果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大规模破坏来说,互联网上所创造的反面价值仅仅是让风险投资家们交了点微不足道的学费而已。有机体的“试错精神”——进化,改变了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增加了它的氧气含量,进而创造了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同样,互联网这个兼具物质和精神属性的特殊生物体在她该出现的时候出现了,也必将经过不断试错不断调整而变得适应环境并生长和繁衍起来。

  互联网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对于信息和沟通的需要而产生,这是她合乎法则的存在依据。她一经产生,就再也不想从人类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即便以后永远不盈利(这是不可能的),她也会永远存在下去的,连核武器都消灭不了她。也许眼下的互联网更多的只具有使用价值,还无法像投资家们所想象的那样能够直接大把大把地挣钱,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说人类比自然界中其他生物具有某种优势的话,那就是在对事物的观照中所具有的那种透视感和前瞻性功能。靠衍生物得利,用价值转换创造新的价值。其实只需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我们不难找到解决办法,一切悲观和无所作为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网络并不是独立于人群的物理性的客观存在,在她的身上,网聚了巨大的人的力量,其中许多是以往其他方式都无法挖掘和唤起的潜能。可是,与历史上很多情况类似的是,技术和工具所能促进的变化最初总是被严格限制在实际利益的功能之内,如果看不到这种实际的利益,那么整个社会的其他领域所能作出的反应将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他的《名利场逻辑》一文中十分形象地为我们描述了这种情景:“在册封爵士时,女王依旧使用那柄工艺过时的剑主持仪式,而不使用自动步枪。明烛依旧在教堂里高照,笨重的大印依旧要压在重要的文件上,尽管人们能够想出许多更方便也更耐久的手段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如何用“自动步枪”替代“剑”,互联网络还要经过一个相当长时期的试错和历练。

  互联网一直努力让自己成为新的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主导者,也就是想使传统经济纳入网络化的发展轨道,这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趋向。当然,想把传统经济完全转变成网络经济的尝试遭受到了极大的挫折。这里面既有自我膨胀的因素,也有风险资本蛊惑的影响。如今,老于世故的资本总把自己说成是受到了互联网的“诱拐”,一个劲地在道德法庭上控诉年轻不谙世事的互联网的罪状。尽管这样,作为已成为客观存在的互联网是不会就此止步的,她只不过需要克服一些自身和外在的阻碍:去除骄矜和浮躁,把原本犀利的锋芒收敛起来,抱持虚怀若谷的心胸,去和自己曾经信誓旦旦要取而代之的传统经济建立起统一战线,通过网络释放传统经济的能量而不仅仅释放自身的能量,化对立为互惠,就可以从头收拾旧山河,创造新天地。

  事实上,除了DOTCOM之外,还有DOTNET、DOTORG等等,互联网已经介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抛开商业化运作如何盈利这个眼下一时谁也搞不清的问题不说,互联网在目前起码是一项伟大的公益事业,就像道路和图书馆一样渐渐成为人们离不开的资源,今年网民达到3000万即可表明互联网所具有的巨大生命力。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回避商业化问题,没有商业化的成功运作,也不会有互联网的快速成长,而且成功的商业化发展也必将极大地促进社会公益事业质量的提高。笔者赞成波普尔对于竞争的说法:“可以把竞争当作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发现新的谋生方式并随之发现新的生活可能性,连同发现和构建新的生态学生态位。”(引自《知识对现实的塑造》)互联网的商业化竞争现在仅仅是个开始,在经历了几番曲折的试错过程之后,在与作为公益事业的网络化应用进行更加有序和有效的融合之后,一个崭新的、适宜于我们社会的网络生态环境必将形成并永远存在下去。(姜长河)


发表评论】【IT业界论坛】【科技聊天】【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特约评论:互联网蒸发了吗?--李学凌 (2001/04/10 12:18)
评论:互联网广告期待绽放 (2001/04/09 11:19)
评论:默多克为何止步互联网 (2001/04/06 09:49)
评论:互联网是验证人性的最佳渠道 (2001/04/03 15:40)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美军侦察机撞毁中国战机事件
春游前别忘了看看“北京郊区旅游手册”
同学们在等你呢! 快来新浪同学会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乐坛群星闪耀5-1工体 新浪网与你同申奥
独家连载中国第一部足球小说《假球》
情感专题:贫穷的爱情你要不要?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