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事件在管理学角度上看是很有趣的,涉及几个问题,有管理人角色的问题,也有社会责任问题还有大环境问题,搅在一起挺有意思,但还是分开来看更明白些。
管理人是万能的还是象征的?
有的董事会认为管理人是万能的,企业蒸蒸日上自然是CEO的本事,要奖励!企业毛病 了,自然也要拿CEO开刀,显然新浪董事会就是管理万能论者。还有另一种看法:管理象征论。管理者受到企业组织和企业文化的束缚,还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管理的作用只是象征性的,这次媒体显然持这种看法,但以前好像不是,很崇拜的。这我们得仔细看看。头一件,新浪是王志东创建的,其组织形态也是他决定的,由于还不成熟,他还可以相当随意调整,所以说他受到企业内部因素束缚,显然不对头。第二,说他被互联网不赢利的大环境约束,这恐怕有道理,但他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难以收费的模式呢?第三、作为管理者,他的内部管理行为都合适吗?显然媒体认为他的管理水平很高,但里面什么样,只有过一段事件有更多信息披露以后才能分析。
总的来讲,大家普遍认为,王志东成了互联网大环境的替罪羊。
社会责任过负荷
企业是否要尽社会责任的问题上,中国人通常毫不犹豫地说是,但是这是正确答案吗?未必,古典的企业观认为,企业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有利润、少解雇员工、不逃税,本身就是对社会尽到责任了,这的确是企业的低限。当我们想到那些曾经过度对政府和社会做贡献,导致自身瓦解的国企,就能够理解这回事了。它们曾对社会做出额外贡献,得到社会和政府领导的称赞,但自身的崩溃却给社会、政府带来多大的麻烦?自身不保,谈何社会责任?
新浪在这件事上正好犯了过度承担社会责任的错误。主要表现如下:
一、免费为社会提供服务,这大家都明白;
二、承担了带领中国进入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任务,光荣啊!可是这个时代还没来,其业务形态也没固定,你如何带领?跟着感觉走?这要多少成本。
三、对传媒的欲望一味满足,虽带来免费广告的效应,但耗费多少值钱的工作时间?这是管理人的时间啊。毕竟给你饭吃的不是传媒。这件事上搜狐好像更厉害,我看见张朝阳疲惫地应付记者就感到可笑,不过现在不能笑——那就太损了。
当然,我不是说王志东有意如此,但客观上的确如此。
新浪为社会做了很多,如今却维持不下去了,社会(特别是其代表传媒)都会有所歉疚,所以对这个商业事件打抱不平的人才如此众多。教训就是:一、企业就是企业,不要违反利润最大化原则;二、企业不要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攫取特权,长远看,得不偿失实属必然;三、大众支持不可靠,大家都说新浪好,王志东好,可王志东要收费呢?我看支持也就那么回事了!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社会需要这种服务,又难以收费,那这种服务就带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了,那么社会的代表——政府就应该提供,而这又是政府不擅长的,与其如此不尴不尬,到不如通过减税等措施对其公共服务部分成本进行抵减。不过这似乎没有先例,所以也难——税法都要改啊。所以也是废话,尽管有道理。
王志东要对环境负责吗?
传媒打抱不平的原因之一就是:现在不是赚钱的环境。为什么不是?因为网民不愿出钱,你拉着他们要钱,他们会跑,还不用脚,只用手指头动下鼠标就行了,也就是说产品的可替代性太强,新浪还不能提供独特而不可不付钱的服务。这个怪谁?怪王志东?当然新浪模式是他设计的,但他有什么办法,要么如此,要么不搞门户。
其实还有一层原因就是收费手续麻烦。网民自然不愿跑到邮局汇款,网上银行服务又没开展起来。这王志东怎么办?如果网民在网上从事赚钱的活动,收点儿费并不难,而新浪似乎又不提供这种服务。所以还得另想办法怎么收费。
显然股东们认为管理人应该为环境负责,这对先行者无疑是苛求的。换人能解决环境?除非开发新的商业模式,但连他都解决不了,别人就能行?(德意志菜桶/文)
声明:新浪科技登载该文并不意味着新浪网赞同其观点或描述。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科技短信第一时间掌握IT业界动态
点击此处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