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民网络利用水平不高 电子商务几近空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22日 09:19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讯(记者蒋韡薇)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910万,居全球第二。业内人士指出,在看待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还应更理性地看待数据。 联合国贸易及开发会议的报告显示,到2002年年底全球网民约为6.55亿。他们的需求 负责统计调查工作的CNNIC信息服务部副主任王恩海称,5910万人说明我国网民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大的群体。但在衡量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程度时,还必须分析相对数据,即网民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这一比例的意义在于,只有达到一定程度后,关联的网络应用才能出现相互促进式的增长,网络经济才可能繁荣。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如某人改用电子邮件与朋友交流,是因为身边的朋友几乎都用电子邮件。假设他身边的朋友没有使用电子邮件的,他即使想,也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目前我国网民的数量约占人口总量的4.6%。而在香港常住居民中,有275万为网民,占年龄为6—84岁之间的香港常住居民的45%。在互联网发展程度较高的美国和日本,同样的比例项目,美国约为70%,日本约为45%。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在5910万网民中,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28%。学生比例高的原因是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此外也和当前校园网建设、远程教育如火如荼等情况有关。但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来看,学生购买能力相当有限,互联网络的应用也局限于发发电子邮件等,更深层次的电子商务应用几乎是空白。 记者手记:回归本质的互联网 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这个调查走过了7个年头后,把现在的数据和以前的做一些比较,可以看到一些有意思的变化。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我觉得:我国网民互联网使用习惯变得理性和成熟,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正越来越回归本质。 互联网的主要应用是电子邮件、新闻组、搜索引擎等。电子邮件以其广泛性、便捷性,更是居于各项应用之首。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是,虽然互联网比两年前更普及,现在人们使用电子邮件的数量反而少了。 2000年1月的统计结果,网民每周发出电子邮件数是10封,2003年1月是5.5封。有专家分析,总体邮件数在下降,说明了人们对电子邮件的使用告别了以前的新奇感,更加注重实效。 另一个下降的数字是网民人均拥有的E-mail账号。目前网民人均拥有1.5个E-mail账号,其中免费的E-mail账号为1.2个。在2000年1月,两个数据分别是4.0和3.0。 看了这些数字,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这和我使用互联网的情况太吻合了。网络刚兴起的时候,我申请了5个免费电子邮箱,取的都是稀奇古怪的名字,有的邮箱不常用,先是忘记了密码,后来索性连用户名也忘记了。现在还在用的邮箱,也就两个而已。 账号虽然少了,对电子邮箱的依赖却在增加。和采访对象的沟通、和朋友的交流,渐渐都离不开互联网。 第11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53.1%的网民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意味着资源,意味着机遇,信息的流动与传播至关重要。网民显然看到了这一点。近几次调查结果相比可以看出,以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一直在稳步增加,最新数据与半年前相比又增加了5.5%。 获取信息成为上网最主要目的,说明网民对互联网的应用更加理性与务实。同时也可以看到,网民务实的需求孕育了新的商业机会,如一些门户网站,立足于提供信息内容服务,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网民的成熟意味着中国互联网的成熟,意味着网络企业或相关产业可以从中找到更能创造经济效益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什么神话。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现在对互联网的使用,正使它越来越回归理性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