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著名招聘网站中华英才网欲向个人求职者收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6月28日 11:23 京华时报 | ||||||||||||
(本报记者 王素君)6月19日,北京市颁布了《鼓励设立中外合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暂行办法》,鼓励设立中外合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面对新的挑战,国内三大招聘网站之一的中华英才网欲先发制人,近期将推出面向个人用户收费的业务。记者向中华英才网去年刚上任的CEO姚卫民求证了此事。 姚卫民印象
初见姚卫民,是在6月21日召开的外企人才论坛年会上。消瘦但精干的面孔,配上西装革履,一个职业经理人的经典扮相。由于聆听者不多,会场显得有些空荡,然而姚的情绪似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依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势不断变换。神采飞扬和思维敏锐成为他留给人最深的印象。 再度见到姚卫民,是北京城开始连绵阴雨的那天。他办公室朝向阴面,里面的陈设很简单。姚卫民伸过来的手带有一丝凉意。 随后,他拿起记者递过去的采访要点说:“这些问题,百分之七八十的记者都想问我,但我告诉你,这些问题都已经陈旧了。”他用手指着桌上的一摞文件说,人才市场现在的热点问题是北京市中外合营人才服务机构的新规定。 寻找新利润 “我们从开业第一天就是收费的”,有着10余年国外企业管理经验的姚卫民用手整理了一下本已整齐的头发。“我们和263这样的网络公司不同。” 据姚介绍,中华英才网的盈利方式包括两块:企业付费和增值服务。企业付费是基本业务,增值服务是相对于网上招聘而言的其他附加服务。比如说某企业要招聘200个学生,除了在网上登招聘启事之外,中华英才网还可以帮助企业到校园里演讲、考试、面试,以及招聘完成后的人员培训,这就叫做增值服务。姚卫民认为招聘网站在服务领域的空间是不可估量的。 然而,中华英才网正在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最重要的不是绞尽脑汁一门心思想赚钱,而是发现新的增值服务基础。” 他认为,个人求职者的确需要增值服务,比如如何写简历、应对面试等。“潜在的增值服务内容是技术手段可以做到,但还没有人想到的东西。”他似乎深谙其道。 盈利的边缘 “我们现在已经盈利了。我们已经改变互联网根本不可能盈利的说法。”姚卫民的声音骤然提高,语气中不乏自豪。 “但是如果把前期投入的几百万算进去,我们没有盈利。”他解释说:“我们现在所指的盈利是指是否开始盈利或者有盈利的希望。”这种状态姚卫民称之为盈利的边缘。“也就是说,我们已经从根本上走到了盈利模式这一边来。” “所以当有人简单地问我英才网盈利了没有的时候,我知道他实际上是个外行。”他笑着说。 “我不太同意互联网只是工具的说法”,姚卫民说,“人们在互联网泡沫的时候,夸大了它,现在却贬低它。事实上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比如说你去参加招聘会,车马劳顿,满头大汗,只不过是为了给人投递几份简历,这在网上就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多。” “我们生存得比较滋润,是因为我们在虚拟世界里面找到了一个相对实际的业务模式,我们在线上和线下、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传统和网络之间找到了较好的结合点。”为此,姚卫民感到很骄傲。 我不会出局 谈到入世后人才网站的竞争形势,他纠正记者说:“不是人才网站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人才市场的竞争、人才服务的竞争。” 人才市场的竞争,姚卫民总结为人才需求多元化、人才供给稀缺化、人才竞争国际化和人才流动市场化。“谈及服务市场和网站的竞争,不能离开这个宏观背景。” 他说:“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显然已经落伍,时代呼唤的是专业性、职业化、国际化的商业服务网站。”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各类人才服务机构将不仅面临国内自家兄弟的激烈竞争,而且要在洋机构、洋服务的冲击下,与狼共舞。 “在未来3年中,小规模、太分散、低效益的服务经营组织体系将随着市场的竞争而优胜劣汰。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民族人才服务业不会最终出局。”姚卫民说,“我也不会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