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搜狐看来谁也不想让对方安安稳稳过个年了,就在新浪起诉搜狐侵权并索赔30万元整一周后,搜狐也正式向法院提请诉讼,状告新浪著作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并索赔50万。
网络媒体需要保持“平常心”
被网管删了帖子、出言不逊被踢出自建聊天室……相信每个网友恐怕都遇到过类似的 “不快”,但论坛、聊天室毕竟属于私人地盘,公道不公道,“主人”说了算。但如果这种事发生在新浪、搜狐这样已成气候的门户网站上,公道不公道,该由谁说了算?理想的答案是:谁都能说,可谁说了都不算,正反双方的意见都贴在那里,网友自己判断去。
可惜,理想的一幕并没有在现实中出现,相反,在事件初期,网民终于领教到了网上大规模“口水战”的厉害。无论在新浪还是在搜狐,人们都不可能看到该事件的全貌,有的只是一面之词与“身份可疑”的网友在那里一边倒的助威与谩骂,对此事真正关注的人们只能去网易、千龙等“超脱”的网站那里了解来龙去脉。
应该说,搜狐、新浪在新闻专题上一直还比较注意客观性,可事情真正一到了自己头上,都很难再“一碗水端平”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彭兰明确地指出: “给我的感觉是,新浪与搜狐的新闻中心在对此事件的报道上都存着有失公允的地方,会影响网民心目中的网络媒体公信力,会让网民对网络媒体的客观性提出质疑。我认为双方应该守住媒体立场,去做媒体应该做的事”。
也许彭兰的话真正触动了搜狐高层,日前搜狐将“黔驴技穷贼喊捉贼”专题重新制作成了“全程关注新浪搜狐互诉侵权”专题报道,开始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该新闻也从首页头条的位置逐渐下移。搜狐新闻中心总监李善友对记者称:“两家网站打官司在每天汪洋大海般的新闻中根本算不上最重要的,而且我们也不准备再过分充实专题的内容了,既然已经进入诉讼程序,打口水战实在没意思。”随后,新浪方面也开始了类似的调整,新浪的律师建议,“希望新浪平和、低调处理,尤其不要回应任何情绪化的指责——因为你新浪有发布平台,所以你更应该沉默,时间往往能解决问题。”
李善友曾向记者抱怨新浪老是大肆报道搜狐的负面新闻,并质问:“新浪网是新浪公司的新浪网,还是新浪网友的新浪网﹖”记者认为,其实换成“搜狐网是搜狐公司的搜狐网,还是搜狐网友的搜狐网”也同样适用。两家网站今后恐怕还会遇到触及自身利益的新闻事件,经常自问一下会有好处,否则,网站变成了各自公司的传声筒,中国互联网新闻也就不会存在下去了。
网络知识产权成业界心病
偌大一个中国,只要各有特色,十家门户,恐还嫌少;偌大一个中国,如果面目雷同,两家门户,已嫌太多。即使抛开一切情与法,我们也应该深切地认识到,互联网只是内容的载体,版权保护绝对有助于互联网的繁荣。
雅虎早就宣布,它会摒弃一切没有版权的内容,雅虎的今天,无疑应该是我们的明天。作为优秀的门户网站,新浪、搜狐有责任为互联网建立起一个合理、合法的游戏规则,只是现在双方的方式未免“另类”了些。社科院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认为,大规模的网络版权官司在国内出现是必然的,也只有通过打官司才能最终确立有关的游戏规则。
将近40%的网民认为诉讼战会不了了之、无趣收场;60%的网民认为影响会是新浪搜狐共同炒作、双方得利(见相关网上调查),即便最后真如此收场,人们还是欣慰地看到:汪延疾呼企业应有意识地加强“自律”和“自我完善”;张朝阳声称“坚决反对任何形式和目的的抄袭行为,搜狐要为建立高效、有序、公正、透明的中国互联网竞争秩序全力以赴”;各界专家学者及大批网友纷纷关注网络知识产权话题并各抒己见……
不过我们不希望真出现“不了了之、无趣收场”这么一个结果,既然已伤了和气,为什么不分出一个是非曲直呢?官司输了也不丢人,因为法律本身还不完善。
网上时事新闻受不受法律保护?“授权转载”的合法性如何认定?网上图片如何主张版权?手机短信侵权如何认定与处理?“合理使用”还是“法定许可”如何区分?什么样的侵权证据能被法院认可?……版权问题已不是两大门户网站的问题,而是互联网行业性的问题。大家希望从法院那里得到一个说法,业界会因此得到网络新闻运作的宝贵教训和经验。(晨报记者张旭光)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特别推荐:《流星花园》铃声图片专辑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