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画报:从断网事件揭密互联网的海底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 16:51 外滩画报

  2006年12月26日晚,台湾地震断网。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互联网和大洋深处冰冷的光缆,到底是稳固的维持,还只是一种极其脆弱的关联?连日来,《外滩画报》的记者采访了通讯专家、光缆工程师、光缆公司以及电信分析师,以图尝试描述一个真实的互联网的“海底世界”。

  文/庄清湄 谢青

  中国海缆铺设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与国际相连主要是通过新欧亚3号、中美海缆、亚太2 号三组海缆,国际海缆登陆口为上海、青岛、汕头等城市,分别与日本、美国、欧洲相连。

  这次

地震,导致台湾海峡地区至少8根海缆发生断裂,能利用的仅剩上海到美国的一条海底光缆和亚太2号海底光缆到日本的线路。

  修复光缆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因为使用的维修船比较特殊,整个亚太区也只有一两条,将断掉的光缆连接起来并不难,难的是怎么找到断掉的地方。

  修复过程需要“水下机器人”的帮助。机器人将浅埋在泥中的海缆挖出,用电缆剪刀将其切断,两头都拉出水面,通过测量找到故障端,再将新海缆接上断裂海缆的两断点,反复测试后,如正常才能抛入海底。

  这次的事件,让我们反思海缆产品是不是应该还有改进的必要。

  “不能再跟你说了,我现在要去参加一个紧急会议。” 吴明琪匆匆挂掉了电话。吴明琪,上海电信公司长途通信部国际光缆处副处长。自中国建设第一条国际海底光缆中日海底光缆系统以来,吴明琪参与了所有中国电信的国际海底光缆的建设项目和维护工作。吴明琪要去参加的紧急会议,与太平洋深海中那几根平日里鲜有人关注的海底光缆有关。

  去年12月26日晚27日凌晨,在距中国台湾南部约15公里的海域处,连续发生两次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铺设在该区域附近的中美海缆、亚太1号海缆、亚太2号海缆、FLAG海缆、亚欧海缆、FNAL海缆等多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在强烈地震下发生断裂。“从27日一接到消息就开始忙,昨天晚上在家也一直在上网。到现在连中饭还没有来得及吃。” 此时是12月28日中午1:30左右,距离海缆断裂已有30多个小时,而吴明琪也差不多连续工作了这么长时间。吴明琪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监督海缆的维修进度。他的另外两三个同事,已经赶到中国电信位于上海崇明的国际海缆登陆点,对其他的海缆进行观察并加强警戒。“很难知道另外的光缆还会不会出现意外。”

  此次海缆断裂中,中国电信一共有六条海缆受到影响,中国网通影响更大,共有八条光缆被震断。海缆断裂,引发了互联网世界的鸿沟,中国的网民无法打开绝大部分国际网站,1500万用户的MSN不能登陆,国内和国外的邮件收发受阻,世界一下子断开了,割裂了。阻隔的互联网,让网友在难以忍受的孤岛感中煎熬。

  大自然又一次以一贯的方式嘲弄了人类的科技世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互联网和大洋深处冰冷的光缆,到底是稳固的维系,还只是一种极其脆弱的关联?连日来,《外滩画报》的记者采访了通讯专家、光缆工程师、光缆公司以及电信分析师,以图尝试描述一个真实的互联网的“海底世界”。

 [1] [2] [3] [下一页]

本文导航:
·外滩画报:从断网事件揭密互联网的海底世界
·外滩画报:从断网事件揭密互联网的海底世界(2)
·外滩画报:从断网事件揭密互联网的海底世界(3)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