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软件外包急盼卫星通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1日 19:55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侯继勇 2006年12月26日深夜,西安软件园汉韵阁C座灯火通明。 工人们坐在电脑前,盯着从美国客户传到中国来的社保订单、汽车贷款订单、电子商务订单、航空公司的机票订单……他们需要在3-10分钟内,将这些由美国客户随手写就的 突然,网速慢了下来,那些平时流畅传输的数据不动了。 “怎么回事,我们这边的业务已经无法进行了。”没过多久,陈刚就接到了来自美国客户的越洋电话。 地震冲击软件外包 陈刚正是在汉韵阁办公的西安炎兴科技软件有限公司(下称西安炎兴)副总裁。几年前,留美博士陈刚选择了西安,并将软件外包作为自己回国后新事业的起点。目前,西安炎兴已经是西安最大的BPO(业务流程外包)企业之一。 刚挂掉这个客户的电话,另外一个客户的电话又打到了陈刚的手机上,同样是要求解释这边发生的一切。 远在西安的陈刚,显然没有想到这些都是台湾地震惹的祸。不过,消息很快就传来了:当天晚间,台湾南部海域发生里氏6.7级地震,导致数条光缆断裂。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连接日本及最终至北美的通讯均需通过该结点。 此次台湾地震也几乎震断了西安炎兴与其美国客户的联系。 据陈刚介绍,西安炎兴的业务主要分两类:一种是在线的BPO业务,一种是离线业务。前者由于高度依赖互联网上的即时沟通,在此次地震中受影响很大。后者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下载到本机或是用光盘等存诸设备快递到中国,在中国处理好后,再通过互联网进行交付的业务。离线业务的交付周期一般是1周或是2周,其目前所受的影响不大。 但是,陈刚对记者表示,由于电信运营商称,受损光缆的修复工作可能需要两到三周时间,所以也不排除离线业务受到影响,“届时可能仍然无法按期向美国客户交货”。 “如果再不采取相关措施,中国正快速发展的软件外包业,将受到严重影响。”陈刚颇为忧虑。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Gartner中国区主管洪刚。12月28日,正在美国出差的洪刚在电话中向记者透露:“国内网站的速度极慢,新浪、搜狐都无法登陆,MSN上也几乎看不到中国的同事或商业伙伴。” 备份通道 “这样的天灾每年都会有,解决的方法就是建设备份通道,比如通过卫星进行传输。”陈刚对记者表示,印度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中国如果不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那么就无法跟印度进行竞争”。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胡昆山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与印度相比,中国的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建设、电力等,至少比印度领先了20年。 不过,陈刚认为,在信息社会,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更为重要。 “印度为发展软件外包业务,早就为班加罗尔开通了国际卫星通道,当印度洋发生地震或是海啸时,印度的海底光缆一旦受到影响,数据就可以通过卫星备份通道进行传输,一点也不影响业务进展。”陈刚说。 据透露,今年5月,国家商务部外资司司长李志群视察西安软件园时,包括西安软件园园区的负责人和一些企业负责人,都向其提出了开通卫星通道的问题。 此外,西安炎兴还曾联合西安软件园内的其他企业游说国家相关部委,希望落实卫星通道的建设。 记者还从大连华信、大连东软等软件外包企业了解到,这些企业也曾向商务部提交过类似请求。 不过,截至目前,尚未有任何措施出台。 “开通国际卫星通道并不只由商务部说了算,还涉及到多个部委,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安全方面的考虑。”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 消息人士透露,此前,相关部委曾提出两项备选方案:其一是不通过国际卫星的通道,而是通过中国广播电视卫星的通道;其二是开通国际卫星通道,但传入、传出的数据必须在中国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广州的三个数据出口中心落地,对传入、传出信息进行过滤。 “在第一个方案中,中国广播电视卫星的通道要价太高;第二个方案会增加数据传输成本并降低速度。”上述消息人士表示,最终两个方案都没有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