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有望今日奔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 02:36  第一财经日报

  国内外三网一体联合测控

  绕月工程论证期间,测控系统一度成为制约整个工程的瓶颈

  中国的航天历史今日有望再写下一笔。按照此前的安排,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有望在今日下午6时左右发射升空。

  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23日在西昌进行的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探测飞行任务情况介绍会上,有关科技人员介绍说,卫星发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根据天气预报,未来数天发射场天气情况适合卫星发射。

  有关技术负责人介绍,2004年初正式立项至今,绕月探测工程经历方案设计论证、初样研制、正样研制和发射实施4个阶段。

  嫦娥一号卫星和用于发射的长征三号甲运载

火箭分别于两个月前和一个月前进入发射场,先后完成了单元测试、分系统测试、系统测试。从测试厂房转到发射塔架后,又进行了各系统间的联合测试,并进行了多次状态总检查。

  目前各系统状态良好,记者23日下午在现场看到,各岗位科技人员精神状态饱满,发射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发射前12小时将进入发射程序,目前仍瞄准24日至26日的窗口前沿发射。

  地面应用系统已具备执行任务能力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来表示,地面系统已于2006年12月份完成了整个系统的研制和调试以及联调,经过大半年的演练、质量复查及各项验证后,目前已经具备了执行任务能力。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部设在国家天文台。目前,各部门、人员已全部进入“工作状态”。

  在我国即将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首次飞行任务中,地面应用系统的核心任务是进行数据接收和处理,并最终完成绕月探测工程既定科学目标所规定的任务。

  “从目前情况看,我们设在北京密云和云南昆明的两个地面站能够把嫦娥一号卫星发回来的数据完全接收下来。”李春来说。“另外,我们可以对星上有效载荷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的监视。”

  据了解,嫦娥一号卫星探测数据经地面站传回来以后,地面应用系统将开展科学数据的存储、归档、备份、授权发布。还将把科学数据处理成科学家及一般公众能够看得懂的“产品”。

  飞控指挥部

  曾作为载人航天指挥控制中枢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嫦娥一号卫星奔向月球过程中,成为飞行控制指挥部。

  卫星实施发射时,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统一指挥,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后,北京飞控中心成了指挥部。飞控中心主任朱民才被任命为测控系统指挥部指挥长。

  当卫星按照既定方案飞行时,北京飞控中心享有飞行控制的全部决策权;而当飞控方案不得不进行重大改变时,经专家讨论上级决策后,由北京飞控中心组织指挥实施。

  国内外三网一体联合测控

  朱民才介绍说,嫦娥一号卫星将由我国统一S波段航天测控网、天文测量网和国外航天测控网三网一体联合测控。

  朱民才介绍,我国现有航天测控网只能用于36000公里以下的各类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测控,月球距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因而嫦娥一号卫星的测控出现3大难点:一是信号衰减大,月球卫星比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信号弱127倍;二是卫星对地面指令难以实时响应,电磁波的传输速度为30万公里/秒,地球至月球单程延时1.3秒;三是地球自转使我国国土测控站一天最多只能跟踪卫星10小时左右。

  “绕月工程论证期间,测控系统一度成为制约整个工程的瓶颈。”朱民才介绍,为了实现又快又省的目标,科学家们提出引入天文测量手段,并加强国际合作,以解决这一难题。

  天文测量网包括:国家天文台北京密云站和乌鲁木齐天文站,上海天文台及其所属佘山站,云南天文台昆明站。

  在嫦娥一号卫星任务中,中国将首次利用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深控。欧洲空间局的库鲁站、新诺舍站、马斯帕拉马斯3个测控站,以及智利的CEE测控站,将采用国际通用的传输协议提供测控支持。

  朱民才说,北京飞控中心作为测控指挥部,专门研制了三网联合测控的软件,并通过一年多时间对在轨运行的航天器开展联合测控,验证了三网一体联合测控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