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敬爱的老师杨嘉墀先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 17:30 新浪科技 | ||
王旭东 倪茂林 余四祥 当我们默默地肃立在杨老师面带微笑的大幅彩照前,吊唁这位著名的卫星专家,“863”高科技计划的倡导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时,止不住的泪水滴滴洒落在朵朵洁白的百合花上。在万朵鲜花簇拥中,杨老师微笑着,笑得那么慈祥,那么爽朗,那么感人。杨老师的丰功伟绩、高尚品格,是一座崇高的丰碑,永远鼓舞着我们。 1958年,我们第一次见到杨老师是在中国科技大学,那是新中国为培养“两弹一星”人才,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的大学。那时,杨老师给我们这群不懂事的孩子讲基础课和专业课。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1956年,带着拳拳报国心,杨老师从美国回来了。作为哈佛的博士,他以哈佛的校训“为了增长智慧走进来,为了更好地为祖国和同胞服务走出去”和“追求真理,追求好中最好”的哈佛理念,当作自己行动的准则。从科研第一线中抽暇,到中国科技大任教,栽桃育李、勤奋耕耘,从一年级基础课开始,一直讲到研究生专业课。 为了讲好潜艇用核反应堆的控制理论和控制系统,杨老师收集了几乎所有国外公开发表的最新论文和有关的图书,并吸取其中的精华,再传授给我们。 杨老师上课时用的是外文原版书,因此,他要边翻译,边推导公式,边在黑板上书写。一堂课下来,常常要用八、九面黑板。写写擦擦,讲台上和身上都是粉笔末,汗水浸透了他的白衬衣。 记得有一次,杨老师发现外文资料上一个公式错了,但一时又找不出原因。他竟一连三天通宵达旦地找寻原因,终于找出了问题。杨老师具有在哈佛文理学院打下的,数学和物理的扎实基础,又有哈佛工科的工程设计与研制能力。他在我们科大讲课,举轻若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这些都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促使我们立志一定要发奋学习。 1981年1月, “实践二号”卫星已临近发射,杨老师作为五院副院长被委任为总设计师。当年9月,“实践二号”卫星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发射卫星。我们立了功,得了奖,而杨老师却独自承担了卫星出现异常的责任。 杨老师曾经对我们说:“实践系列卫星很重要。一个球队,不能没有二传手,实践卫星就是二传手,我们要当好二传手。” 杨老师甘当人梯,敢于承担责任。他是中国著名航天科技专家、杰出的领军人,也是中国航天科技优秀的二传手。 1989年,杨老师鼓励我们给国际著名期刊IFAC Automatica投稿,可是在预审时,他对其中关键的结论提出了疑问。于是,杨老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把公式从头到尾推导了一遍,证明结论没有问题,才同意送出去发表。 在这篇论文的英文稿上,杨老师密密麻麻地改动了一大半,等于重新写了一篇论文,但是当我们要把他列为作者之一时,杨老师却婉言谢绝了。 法国方面为了中法合作资源卫星,来我们单位进行考察时,随手拔了一块正在做试验的卫星控制系统的线路板,看了看说,“这与我们法国还差一、二十年。”我们听了很生气。杨老师却冷静地说,“说一、二十年,把我们高估了,我们至少落后二、三十年。”杨老师总是能不带偏见、实事求是,客观地看问题。 2000年,我们欲向第51届国际宇航会议(IAC)投一篇论文《中国巴西地球资源卫星轨道控制技术与飞行结果》,投送之前,去请杨老师把关。杨老师看到结论部分有一句话“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立刻提笔打了个大问号。他还把我们叫了去说:“要实事求是,不要过头。”并要我们给他看正样方案报告,飞行测控定轨数据和同类法国卫星的飞行结果报告。后来杨老师打来电话说:“好,结论属实,可以发表。”我们这才松了口气。这篇论文后被杨老师吸收到他2002年出版的著作《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一书中。 我们出于对杨老师的敬爱,有一条不成文的约定:在任何场合,在任何事情上,不许提及我们是杨老师的研究生,更不许利用杨老师的声望抬高自己的身价。 只要我们有条件,有机会出国 留学,杨老师总乐于给我们写推荐信。每当出国前,杨老师总要把我们叫到家中,一再嘱咐我们:“国家派你们出国留学,不是为了去给美国老板打工,多挣点钱,镀点金回来。应当首选国内航天急需的、实用的课题。我要求你们学得不仅要深,还要广。”杨老师的话语重心长、字字句句刻在我们的脑子里。 杨老师是严师,但又有一颗慈爱之心。他的腰腿不好,但他会不辞辛苦地登上很高的楼层到我们的家,看望刚出生的孩子。对我们,杨老师不仅言教,更重身教。有一件小事,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了深刻印象。他在家洗碗的同时,顺手还把用过的塑料袋一一洗净,晾干后留待下次再用。因为他觉得,扔了不但可惜,还污染环境。 杨老师在生活上也非常关心我们。有一段时间,我们忙于查资料,调程序,常常误了吃饭时间。过了几个月,杨老师发觉我们十分疲惫,人也消瘦了,就问我们,“是不是没有钱了,把我的钱先拿去花,饭要吃好!” 躺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杨老师还坚持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材料,认真做笔记。见我们来探望他,还关切地问我们,培训某国航天学员的教材写好了没有,并叮嘱我们,这是中国头一回培训外国航天学员,要认真备课,英语要流利,发音要准确。他还关切地问我们的“863”课题申请下来了没有。 无论在实验室,在发射场,在办公室,还是在生活中,杨老师总能在生活细微处,时时关心别人。杨老师很爱与我们拉家常,问孩子在哪上学,读什么专业,分了房子没有,去哪旅游等等。 杨老师一生清廉,他在中关村一住就是45年,不肯搬家。我们曾经对他说:“您应当搬家了,您这破房子分给我们都不要。”他说:“习惯了,对这里的林荫小道和花园有了感情。” 当知道我们分到了100多平方米,外加屋顶花园的公寓房时,杨老师高兴地说:“好呀!那我一定要去看看,等我这房子拆迁,我就住你家去。” 2005年春节,就在今天这间布满鲜花的杨老师家的 客厅里,我们曾和杨老师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说说笑笑,谈天论地,好像有讲不完的话,说不完的事,这一切仍历历在目,恍如昨日。我们默默地肃立在杨老师的遗照前,看到杨老师在微笑,那是来自他的追求和理想,是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祖国充满信心和喜悦。 那是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后继有人,感到欣慰和期盼 那是因为他对祖国的航天事业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杨老师把毕生精力和全部智慧奉献给了“两弹一星”事业,“863”高科技计划,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计划。他是我们做人的榜样,做事的楷模。 杨老师,我们一定牢记您的教诲“争名当争国家名,计利当计人民利”。学习您的品德、继承您的事业、一辈子当您的好学生,报答您的恩德,报效祖国的航天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