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纪念院士杨嘉墀专题 > 正文

边东子:他是一颗星——杨嘉墀院士的功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 17:29 新浪科技

  杨嘉墀院士走了。许多人都知道,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863高科技计划”的四位首倡者之一,他也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这从新浪网网友的评论中就能深切感受到。仅仅两天,就有上百条悼念他的发贴。这些网友的贴子情真意切,十分感人。可见,对有功于国家和人民的科学家,人们是满怀敬意的。

  杨嘉墀院士参与了几乎中国所有卫星、飞船的研制或方案论证。从最早的“581”工
程到未来的“嫦娥”探月,从当年未能实现的“曙光号”飞船到今天高奏凯歌而还的“神舟”号……

  1958年,他曾经参加我国的第一个卫星考察团,考察过前苏联的卫星和

火箭,那是为了研制我国的卫星,当时的工程代号叫“581”。那次考察的曲折自不待说,仅仅因为改换航班,躲过了一场无人生还的空难就够惊险。“581”虽然后来由于客观原因没有进行下去,可是工作并没有完全停止,队伍也没有散,这就为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创造了良好条件。1970年,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他为这颗卫星设计了姿态控制系统,后来虽然没有用上,却为在其它卫星上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返回式卫星对姿态控制要求很高。在我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上,卫星的姿态控制都采用了杨家墀院士主持设计的“三轴稳定系统”。这套系统以其独创性、先进性和简单实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受到好评。早在制定卫星发展规划的时候,他就提出要以返回式卫星为重点。事实证明,这对于促进中国航天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过去,外国的飞机、卫星常常偷窥我国,有了这种卫星,我们也可以观赏一下它们的“西洋景”了。“东方红一号”和返回式卫星在1985年获得了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他是第四完成人。

  他参与设计了“实践二号”卫星的方案论证和设计工作,其间,他担任空间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等职务,后又被任命为“实践”系列卫星总设计师。担子之重,工作之忙,可想而知。他主持研制的“一箭三星”是我国首次用一枚火箭成功发射多颗卫星,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可是他把功劳和成绩记在别人身上;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则归给了自己。

  他屡建奇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原定运行三天,可是仅仅一天,就发生了氮气气压减小的问题,如果是氮气泄露,那将是一个致命的故障。一些专家主张让卫星提前返回,可是他却提出那不是故障,是外层空间太冷造成的,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正常。钱学森大胆拍板,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是要担巨大风险的决策。如果真的是氮气泄露,卫星再也不能回家,怎么向国家和人民交待?虽然钱学森讲过,责任由他这个总指挥负,可是杨嘉墀怎么肯把责任推给别人呢?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结论是正确的。钱学森夸奖他为国立功了。可是十几年之后,有人问起这件事时,他没用一个形容词,更没有“千斤重负也能扛”“泰山压顶不弯腰”之类的豪言壮语,那都不是他的风格。他只承认那两天睡不好觉,每当卫星在渭南测控中心经过时,都要爬到山顶去,以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

  杨嘉墀院士不仅温文儒雅,而且是有开拓精神的学者。他总是积极考虑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经济效益。他曾经建议中国发展通讯卫星,并在1991年的一份报告中以精确的数字谈到了通信卫星产业化的问题。他指出,当时我国租用国外卫星的12个转发器,每年要花费约150万美元,五年下来就是9000万美元,按当时的比价,约合4.68亿人民币。而用中国自己的卫星,就可以赢利23.4亿人民币。他还对如何实现通讯卫星的产业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具体可行的措施。

  一提到导航卫星系统GPS,人们总是容易想到它在军事上的用途。巡航导弹靠它定位,就能以“百步穿杨”的精确度,击中几千千米外的目标。飞机、舰艇用它定位,又迅速又准确。在现代战争化中,没有它就根本就谈不上“精确打击”。其实,在民用方面,它大显身手的机会也很多:勘探队员和探险者靠它在茫茫瀚海或丛山密林中定位。开车出游,有了它,就不必担心找不到回家的路。有的厂家甚至在个人数字娱乐产品中也加进了GPS接收功能。但是,我们使用的导航定位系统都是接受美国卫星的信号,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不能不考虑它的安全性,因为它在非常时期可以关闭,就是在和平时期,军用信号和民用信号的精确度也不一样,民用的误差要大得多。中国发射的“北斗”卫星就是一种区域性的导航定位卫星,这对中国的安全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进一步扩大它的应用范围,必须实现平战两用、军民结合。因为这样,就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从而为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积累更多的资金,实现良性循环。2005年1月,由86岁的杨嘉墀牵头,屠善澄等五位院士联名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关于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温总理的高度重视。

  杨嘉墀院士的贡献岂止在航天,20世纪60年代,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他领导研制的大型试验设备,就成功地运用在多种导弹及“歼8”战斗机的试验中。自动化技术本身就和计算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如有人所言“天下的夫妻都可以

离婚,自动化和计算机永远不会离婚”。杨嘉墀院士在美国的时候,就参加过电子模拟计算机的研制。回国后,他在电子计算机的研制、使用和推广上,更是不遗余力,成就显赫。他不仅为中国的核潜艇研制过以模拟计算机为中心的反应堆控制系统,还为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讲过这门课。他曾经提出了以计算机控制为中心的工业化试点项目,还亲自制定了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和上海发电厂等单位的自动化方案工作,推动了电子计算机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杨嘉墀院士和曾经享誉世界的电脑巨擘王安是哈佛的同学,又是信得过的朋友。当年,杨嘉墀院士研制的“快速记录吸收光谱仪”,曾获得美国的发明专利,被称为“杨氏仪器”,还被当作具有历史意义的仪器收藏。在他回国后,王安一直为他保存着“快速记录吸收光谱仪”的专利费。截止到这种仪器停产,已经积有2000美元了。王安于50年代创业,开始叫“王安实验室”,掘第一桶金的时候很艰难,很需要资金,可是他一直珍藏着老同学的专利费。可见王安的成功不仅仅由于他有先进的技术,善于经营的头脑,还因为他的诚信。1975年,杨嘉墀院士率团到美国波士顿参加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六届大会,两位隔着大洋的老朋友终于见面了。王安请他参观了自己的公司,那时,王安电脑公司正处在辉煌时期。王安本想把那2000美元专利费交给他,可是考虑到当时中国的外汇管理极严,而且“文革”还没有结束,本是劳动所得的“专利费”可能被看成是非法所得,甚至被怀疑为“特务经费”,王安不想给朋友添麻烦,就把这笔钱折了一台电脑。这台电脑的存储量虽然只有4K,但已经可以用BASIC语言编程,这在当时算是很新潮了。杨嘉墀院士回国后,积极介绍国际上电脑的应用与发展,并用那台王安电脑在单位里普及计算机知识,他自己也用这台电脑学会了编程。那时,中国科学家借对外交流的机会,为单位买电脑的还有他的老邻居,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所长汪德昭等人。汪德昭院士在出国开会时,省吃俭用,用会议补贴为所里买了一台微处理器,用于声学研究中。他们两位很可能是中关村最早引进个人电脑的科学家。如果有人写中关村的发展史或是中国的IT业发展史,可不要忘了为他们“青史留名”。后来,杨嘉墀院士又为电子工业部搭桥(当时的四机部),帮他们从王安公司以优惠价格引进了一批电脑。不过,他可没有拿一分钱的回扣。

  杨嘉墀院士积极鼓励并亲自指导科研人员用电脑设计航天器控制系统。1982年,他针对以往航天器测试系统各立门派、各树一帜,一个型号一套系统的散乱状态,提出了用标准模块组成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建议,并参与相关软硬件的开发与研制。1987年,这个系统获得了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他是公认的自动检测的奠基者,而自动检测的核心设备就是电脑。这样做的结果为IT业拉动了多少GDP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让中国航天的自动检测大大提高效率,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的航天事业能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是和大力推广使用电脑分不开的。在研发应用和推广电子计算机方面,他既是高瞻远瞩的指路人,又是冲锋在前的领跑者。

  杨嘉墀是眼界宽,目光远的战略科学家。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人搞起了“星球大战计划”,这个计划让世界受到了很大震动。如何应对美国人的挑战,国内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中国也应当冲击高科技领域;另一种认为,不如搞一些能在短期内见效益的项目,赚些钱,等将来实力雄厚了、钱包鼓了,再攻高科技不迟。杨嘉墀院士和陈芳允、王大珩、王淦昌四位德高望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都曾经为“两弹一星”的研制立下过汗马功劳。他们有切身体会,真正的高新技术,核心技术,外国人是不会卖给中国的;真正的现代化是买不来的。他们认为,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于是他们共同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要发展高科技的建议。四位专家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很快获得了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高科技计划”。现在人们已经渐渐形成了共识: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就永远只能受制于人。用八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DVD产量世界第一,却只能赚一点薄利,而人家索要的专利费却是惊天数字。比尔.盖茨愿意撒大把的钱当世界第一慈善家,却不愿意公布微软视窗的源代码……,类似的例证数不胜数。而“863高科技计划”推进十年,已经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如:“龙芯”、“曙光”超级计算机、“神舟”载人航天工程……,中国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大大提高。

  当“嫦娥”工程提出时,有些人认为,中国没有必要和美俄这样的航天大国一起到月亮上去“作秀”。但是早在1996年,杨嘉墀院士就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中国应当尽早提出一个蓝图,争取在21世纪初建立月球站。1997年,一份由杨嘉墀院士修改过的论证报告进一步阐明了这个观点,在谈到开发月球资源时,报告就论述道:“月球上有丰富的矿藏,如钛、硅、铝、铁和氦-3。氦-3是核聚变反应理想的燃料,地球上极其稀少珍贵。估计月球氦-3贮量可供人类使用7000年,有潜在的巨大经济意义。”现在,人们越来越感受到

能源的重要,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登月并非作秀,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人类如果想离开地球摇篮,就必须跨出这一步。

  杨嘉墀思维之远,遥及宇宙深空。就在去年,他曾提出 “要重视电推进技术,这是深空探测很有前途的一个途径。”现在他走了,但他的思维仍在宇宙中飞驰,当未来的某一年,人们用电火箭推进的航天器进行深空探测时,还会提到“杨嘉墀”这个名字。

  杨嘉墀院士逝世后,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送了花圈,党和国家给了这位“两弹一星”元勋,“863”高科技计划的倡导者以殊荣。新浪网、《科学时报》、《科技日报》和《航天报》作了报道。新浪网和《科学时报》还开辟了悼念杨嘉墀院士的专栏,证明了他们对科学和科学家的重视。但仍有一些并非孤陋寡闻的人问:“杨嘉墀,有名吗?”“杨嘉墀,好像听说过,干什么的?”造成这种情况,部份原因是他自己淡泊名利,不愿意出镜,出名,只想安安静静地工作;部分原因是他的工作长期处于严格的保密状态,媒体不便报道。还有一种说法,说是他的级别还不够高,如果是“正部级”以上,各类媒体都会动起来等等。幸好,这世界上还有一种不看级别高低,只根据贡献大小授予的荣誉。2001年,因为杨嘉墀院士的贡献,国家天文台曾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杨嘉墀星”。杨嘉墀院士的女儿说,“我们本来就是普通的老百姓”。杨嘉墀院士在九天之上的英灵有知,也一定会说,“我本来就是一颗普通的星”。的确,他是一颗普通的星,在漫漫太空中,并不明亮,也不吸引眼球,但他会看着我们,关注我们如何生活怎样发展;关注我们是否承继了他的事业和他的精神。人们将永远记住这颗杨嘉墀星。

  边东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800篇。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