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吃饭》编导吕杰手记:学会放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 18:26 CCTV《走近科学》 | ||
![]() 吕杰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到《走近科学》四年了。到这里后过的第一个生日,正赶上“非典”。那时的我蜗居在陋室中,考虑着生与死的话题。 后来的三个生日,都是在单位的机房里渡过的。巧了,三个生日做的都是与生命有关的节目,因为是生日,因为是生命,因此生日时少了些兴奋,多了些伤感。 三十岁的生日时:在机房里编《三十七人名单》。 三十一岁生日时:编《挺直你的背》 今年的生日:编《我要吃饭》 三次生日,三期医疗节目,三种不同的疾病,三种顽强的生命状态。也许和生日有关,也许和生命有关,每一期节目都是难产,每一期节目都让我肝肠寸断。 当你生了病,不知道是什么病,更不知道该怎么治时,你将怎样? 当你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而所有的医生都对你的病无能为力时,你又将怎样? 当你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医生也有办法给你治,而你却没有钱治的时候,你又能怎样? 生日,生活,生命,不知从何时起,每一个和“生”有关的词,都让我感到沉重。同样是作为人,在对生命的理解上,我不如他们。 每年的生日,我都突然冒出很多有关生生死死的想法。于是我不得不强迫自己在生日时,不去想“死”这样的字眼。可事与愿违,“死”似乎还会在我的每一期节目中隐约出现。因为生的无奈,因为死的临近,我无法释怀。 三个生日中做的三期节目,每一期都很不让我省心。因为每一期节目拍摄的素材带都超过了十盘。《三十七人名单》拍了十四盘素材,《挺直你的背》十一盘,《我要吃饭》十一盘。十几小时比二十五分钟,每一个镜头的取舍都让我记忆深刻。 《三十七人名单》,一个最让我感到沉重的节目。一个没有结论的结局,二个月的选题论证,三十七双无奈的眼神,十四个小时的节目素材,几十年的未解之迷。作为这个节目的编导,我有一种说不出的痛。这痛来自于选择,来自于我还不懂得应如何放弃。 选择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折磨,选择决定着成败。 放弃是一种姿态,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层次。 放弃意味着痛苦,意味着撕扯,更意味着成熟。 说起来很惭愧,在《走近科学》做编导已有四年,我却还远没有成熟,因为我不能游刃有余地操控我的节目,面对大量的节目素材,我时常无所适从。 作为一个近三十分钟长度且日播栏目的编导,拍摄的素材太多并不是一件好事,拍的多,有时并不都是激情,而是因为心里没底。拍的多可以选择的余地当然大,但也会影响节目的进度和节奏。成熟的编导,不需要拍的太多,只要弄清楚你想要的是什么。而我,正是那种心里没底的编导。 《三十七人名单》中的村民,《挺直你的背》中的张灏,《我要吃饭》中的薇薇,他(她)们都极具个性,他(她)们都对生命有无尽的热爱,他(她)们都无数次地让我感动,因为她们的执着,因为她们的顽强,我毫不吝啬地记录下了他(她)们,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生命状态,看到为了挽救她们的生命而努力的人们,看到他们带给我的感动。可事与愿违,由于我不懂如何选择,由于我的事无俱细,由于我的急功近利,使得做出来的节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观者并没有太多的感动,让我感动的那些人物并没有给观者留下太多的印象。不是他们的冷漠,而是因为我没有表达好。作为一名编导,在每一期具体的节目中,我并没有找到最佳的表述方式,我并没有将素材中令人震憾的元素,经过我的取舍和剪辑发挥到最佳的程度。 于是,我遗憾,我后悔,我失望,我怀疑自己的能力,我无法承载内心的歉疚!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归结于我不懂得选择和放弃。我的选择是一种非常拙笨的,非常直接的选择,我不懂得如何提炼,不懂得向观者拿出最好的东西,我太啰嗦,太无章法,我太拿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当回事。我甚至忘了,如今的观者是没有时间看一些啰啰嗦嗦的东西的。如何才能把让我感动的,让我震憾的,让我理解的东西,也能让更多的人有同样的感受?痛定思痛,我认为:一定要学会放弃。 学会放弃!放弃那些无关紧要的环节,放弃像记流水账一样的过程,放弃哭哭啼啼的画面,放弃专家的视角,放弃叙述中的虚张声势,放弃习以为常,按部就班的旧形式旧框框,找一种新的突破。 学会选择。选择故事中最突出的矛盾,选择事件中的意外和情感上撕扯,选择平民的视角和平实的语言。 记得几个星期前,副制片人陈铭曾对我说,放弃吧,放弃对于你来说是一种进步!感谢陈铭,他找到了我做节目始终不能有所飞跃的症结。 放弃是一个坎,但愿我能很好地迈过去! 6月7号将要播出的《我要吃饭》,是我努力学习放弃的第一个节目,虽然它依然让我有遗憾,依然让我有痛苦,依然让我夜不能寐。但至少,我已经勇敢地跨出了一步,但愿您能看出我的进步! 让我们共勉!(编导:吕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