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司法当局开始介入黄禹锡科学道德丑闻调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 14:36 南方都市报 | |
在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23日宣布该校教授黄禹锡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成果的确存在造假成分之后,韩国司法当局也开始介入这一科学道德丑闻,决定对黄禹锡展开调查。 司法介入 韩国首都首尔中央支检察厅一名高级检察官在接受韩国联合通讯社采访时说:“检察厅 当天早些时候,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公布初步调查报告说,黄禹锡研究小组今年5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存在造假行为。 调查委员会说,韩国国内的3个实验室已经被委托对这2个胚胎干细胞系的DNA进行鉴定,分析结果预计将在几天内公布。 除了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检察机关还将对黄禹锡声称有人“调包”胚胎干细胞系的指控展开调查。黄禹锡已于22日向检察机关正式提交书面申请,要求调查此事。 他说,检察厅可能会在下星期传唤黄禹锡,就干细胞调包一事对他进行询问。他同时说明,黄禹锡不会因研究论文造假事件面临刑事惩罚。 殃及池鱼 黄禹锡本人23日已经公开道歉,并宣布要辞去教授职务。然而,受这一事件影响的并不仅仅只有他和他的研究小组。韩国科学界、政府以及不少原本充满希望的病人都因此受到打击。 韩国科技部宣布,将根据相关规定停止向黄禹锡提供研究经费。 反对党大国家党说:“此次事件与青瓦台总统府人员有关,决策过程存在很多问题。”这里提到的“总统府人员”是指青瓦台信息科学技术助理朴基荣。她是一名植物学家,在连接政府与黄禹锡研究小组方面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并在黄禹锡2004年发表于《科学》杂志的一篇论文中被列为共同作者。 韩国中央大学教授柳范永(音译)说:“我对(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的)声明感到震惊,因为这是韩国第一起论文造假事件。应当进行彻底的调查。否则,整个韩国科学界将在全世界面前丢脸。” 一些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和他们的亲属更是失望至极。“我们对此极端失望,这的确伤害了原本就处在困境中的病人们,”韩国白血病及癌症儿童协会副主席郑贞爱(音译)说。 赵卓昀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新闻分析 黄禹锡为什么要造假? 在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尚未完全水落石出之时,人们更关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究其原因,这是科学、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共同作用催生出的怪胎。 克隆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门前沿。从多利羊开始,克隆技术正在引发生命科学的革命,将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正因如此,包括黄禹锡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克隆技术的未知世界进行竞争性的探索,新发现和新技术左右着他们的荣誉和利益。在这场竞争中,黄禹锡迷失了方向,误入向生命科学注水的歧途。 黄禹锡论文造假不单有他个人的原因,与科学的社会氛围和科研体制的不端也有极大关系。黄禹锡自培育出试管牛、超级奶牛、抗疯牛病牛、克隆狗一直到胚胎干细胞,一路高奏凯歌,研究如日中天。韩国各界越来越钟情于黄禹锡的研究,将他捧为“最高科学家”和“民族英雄”,给他营造了虚狂和浮躁的浓厚社会气氛。来自社会的追捧,无形中对黄禹锡造成强大压力,将他推到了科学的悬崖边。 韩国政府积极支持生命科学研究,将其列为“未来经济增长十大动力”之一。 但韩国政府对生命科学的支持存在盲目性,没有把准生命科学研究的脉搏,只依靠行政和资金力量去强力推动其发展。韩国政府对生命科学寄予的主观愿望,人为造成了生命科学热,助长了研究中的浮夸风。黄禹锡在克隆出人类胚胎干细胞后,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需要多年才能成功的患者匹配型胚胎干细胞克隆研究。如此惊人的速度,是在韩国政府要求快出成绩和早出成绩思想指导下出现的。 在国际科学界,科学研究成果含水分是个老问题。科技发达国家一般都有比较完备的科技成果检测体系,能够部分防止科学家为追求名利而故意造假。相比之下,韩国对生命科学研究的监督体制不完备,对研究成果的检测存在缺失。黄禹锡的历次研究成果均未经过权威科学部门的检查验收。在对生命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出现论文造假事件有其必然性。 科学是客观规律以及人们对其正确认识的反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科学研究是一项老老实实的工作,并非“人有多大胆”就会“地有多大产”。黄禹锡给生命科学研究掺假注水,得到的只会是谬误。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带来的警示是:科学必须反映客观规律,科学家必须尊重科学。 新华 相关新闻 黄禹锡还有谎言 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23日还指出了黄禹锡的另一个谎言:其研究所用的卵子数量远多于他在《科学》杂志论文中所说的数字。 韩国联合通讯社说,之所以关注黄禹锡科研小组所使用的卵子数量,是因为其论文的内容标榜为“对患者有益”的技术。而要实现胚胎干细胞核心培育技术的商业化,所需要使用卵子的数量就成为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黄禹锡在论文中称,他的科研小组利用18名妇女捐献的185个卵子,克隆出31个胚泡期胚胎,并进一步成功培育出11个胚胎干细胞系。按此算来,培育胚胎干细胞系的成功率为6%,是他2004年2月公布的培育成功率(0.4%)的15倍。 但首尔大学的调查表明,这并非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