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探险生存手册:保持团体协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 18:22 新浪科技 | |
刘小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1998年,刘小汉率队一行四人第一次成功攀登格罗夫山,成为世界上第一支进入该地区的科学考察队。1999年,刘小汉再次率队成行首位进入格罗夫山考察的科学家。他讲述南极科考探险野外生存技巧之保持团体协作。 在极端环境下进行科学探险,时间越长、条件越苦,对人的承受能力要求就越高。 我作为两次格罗夫山之行的一队之长,身上承受的压力和责任是最大的。我要最能吃苦,要最坚强,在别人倒下的时候我不能倒下,别人消极我不能消极。而且我还要协调全队的工作,调节全体队员的精神状态。 在南极这种无人区考察时间这么长、条件这么苦,首先在出发前的组队选人上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个人员的性格和精神风貌,一定要选择身体条件过硬、性格开朗、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能分清大我和小我的人。斤斤计较的人是最不适合参加到这种队伍里来的。 在极端的环境里,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具有一种“哥们义气”,彼此能称兄道弟。在一个多月不洗澡、不洗脸、不刷牙的条件下每一个人看上去就像土匪,事实上我们需要的也正是这种敢闯敢冲,不怕苦、不怕死的“匪”气。除此之外我还得有霸气,我是队长,我就是“大哥”,一声喝令之下,只有服从没有反抗。谁要哭爹喊娘我就揍谁。真是这样,没有匪气,没有霸气,就没有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志气。 作为小集体,在极端环境下大家必须齐心协力,所谓“兄弟齐心,其力断金”。我们所解决的每一个问题、所克服的每一个困难都是团体协作完成的。生活在雪地车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亲兄弟,不分彼此。不需要刻意地去分配任务,每到一处扎营,每一个人都会主动去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力气大的扎电线、爬高,力气小的去挖雪、刨冰。写报告的写报告,联系大本营的联系大本营,一切事情有条有理。 但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条件越来越艰苦,有的队员特别是没有经验的队员的承受能力会受到极限的挑战,情绪有时会一触即发。这时一定要众志成城,尽量蓄积热情、排泄异端情绪,使大家都在团队的鼓舞下投入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