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焦维新聊天实录:详细解读发现号着陆危险性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 13:41 新浪科技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焦维新教授8月8日作客新浪嘉宾聊天 新浪科技讯 8月8日上午10点30分-11点30分,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焦维新教授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就发现号着陆等话题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以下是聊天实录: 主持人雷永青: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又到了嘉宾聊天的时间。今天到场的嘉宾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焦维新教授。焦教授您好。今天我们聊天的话题依然是发现号航天飞机,我们最新了解到的新闻动态是发现号航天飞机将于今天下午北京时间的4点46分作为第一时间它将会在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当然它也可能受天气影响,可能会推迟到5点21分着陆。我首先想问一下焦教授,时间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也给网友做一下解答。 焦维新:航天飞机的着陆方式跟载人飞船的着陆方式还不太一样。航天飞机在返回的时候,同样有一个离轨的过程,原来绕着地球飞行,现在减速脱离原来的轨道,但是航天飞机有它的优势,它是有翅膀的,所以当它进入到大气层的时候,当大气的阻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机翼、尾舵开始起作用,所以它可以飞行更远距离。着陆时间应该说可以调整的。而载人飞船它脱离了原来的轨道以后,基本走一个弹道路径,我们发一个导弹,它不会绕着地球运行,只是说有点类似那种抛物线落在地球表面,所以它走的距离就比较小一些。航天飞机走的距离要比飞船大很多,这是一个因素。 再一个因素它要根据天气的情况,它可以改变离轨的时间,从离轨机动到着陆大概是65分钟的时间。这个时间65分钟不会相差很大,一旦做了离轨操作以后,这个时间变化不大。但假如说天气情况有些变化,它在绕地球飞行的时候可以改变离轨的时间,这样着陆的时间也会相应的跟着改变。 主持人:我们从新闻里面也了解到,除了肯尼迪航天中心作为第一计划要进行着陆的场地之外,也有两个后备的着陆场,加利福尼亚和白沙跑道。 焦维新:以防万一。这个地区天气非常恶劣,不允许在这里着陆,或者航天飞机在这里着陆肯定会有风险,那么就改到别的地方去。因为航天飞机的着陆情况,跟我们普通的商业飞机着陆情况有些类似,它受天气条件限制,前不久可能大家听到一个报道,法航一个飞机在着陆的时候被雷击起火,幸亏是在着陆以后起火,如果在空中起火,旅客生还的可能性比较小。航天飞机那么大,雷雨交加对它造成损害。飞机也是这样,从上海飞到北京,起飞发现北京地区雷阵雨比较强,空中指挥告诉它到天津或者附近机场降落。 主持人:这里我想请问一下焦教授,据您了解最新情况,今天下午着陆的机率有多大? 焦维新:我觉得按4点46分着陆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它主要考虑天气因素。从目前预报情况来看,肯尼迪航天飞机天气状况还是比较好的,我估计按照第一方案回到地面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主持人:这里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航天飞机在太空飞行到今天已经应该是14天了,这14天的飞行任务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一个简要的评价。航天飞机7月26号发射升空到现在14天的飞行任务。您认为14天有没有给我们网友评价一下14天太空任务是不是有很多悬念?悬念背后是什么原因? 焦维新:应当说从完成任务角度来看,航天飞机出色的完成了,到目前为止它的任务完成很出色。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这次发现号航天飞机的任务两个方面,一个是给空间站送去给养和设备,这都顺利完成了,送去水,更换陀螺仪,比如有一个陀螺仪连线有问题了,接上了连线,另外在空间站外面搭一个载物的平台等等,这些工作都做得非常顺利,这是一个任务。 第二个任务是要验证一些在轨修复技术,第一次太空行走的时候,两个航天员在太空验证了隔热瓦的修复技术,这个工作完成比较好,同时他们还超额完成了任务,航天飞机的在轨修复,发现航天飞机前端起落架门的地方有填充物,有凸起,担心凸起部分气热轨迹比较严重,虽然这次修复比较简单,但是也为以后积累了经验,应该说这两方面的任务完成的很好。另外它在航天飞机飞行的过程中,飞往空间站的过程中对航天飞机各部位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摄像机检查,还有激光扫描仪的检查,到空间站以后,我们上次做了这个节目转到360度,进行拍照,这些工作做得非常细致,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这样保证安全奠定了基础。到目前为止这些工作完成非常顺利,而且比原计划还超额完成一些任务。 但是也发现了问题,发现一些隐患。同时这些检查发现航天飞机它的隔热瓦确实有受损的情况,瓦有小部分损害,还有一种类型,现在媒体把把它称为叫隔热毯,有点翘起来的迹象,但是专家分析认为对航天飞机返回安全性影响不会太大,所以没有进行附加的太空行走进行修复。但毕竟是给我们留下一些问题,从目前的检查来看,航天飞机带来这么多伤痕,它能否安全返回?这样就给大家带来很多的疑问,所以今天早上我看网络报道,美国的一些家庭甚至都不让自己的孩子看今天的现场直播,如果出现什么大事故,对孩子心灵的打击太大了,从这一件事情可以看出人们的心理,渴望它,盼望它安全的返回可是又非常担心它出现什么重大事故,因为一旦出现事故影响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您说的确实是这样,我想心理脆弱的不仅仅是小孩,大人也一样对返航抱有很多的担心。 说到担心现在为止航天飞机非常安全、正常,经过美国宇航局最新情况,美国宇航局发新闻发布会,到现在为止发现号航天飞机情况非常正常,没有什么大的危险性。它要着陆最大的因素一个是天气,第二个就是技术故障,您分析技术故障会在返航的过程中会有哪些风险? 焦维新:我们就要分析返回到地面需要经过哪些个过程,然后再看这些个过程中每一步它会遇到什么样风险。航天飞机从太空返还到地面大体上经过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离轨,第二轨道叫再入,第三阶段叫着陆。所谓离轨,原来基本上绕着地球大概是300公里左右的高度做原轨道飞行,离轨操作就是通过减速的方法,使它脱离原来的轨道,所以它这项工作主要是降低它的速度,如果不降低速度,它就一直的或者永远沿着圆形轨道运行,除非大气阻力作用使它轨道越来越降低,这个时间是很长的。 离轨操作第一步它是要点燃一个轨道机动发动机,我做一个模型,这下面是它的腹部,正常飞行它是腹部朝上的,我们看航天飞机腹部贴着黑的瓦,这样它可以起了放热作用,正常飞行这样飞,腹部朝上往前飞,减速怎么办?发动机在它后面,所以它有一个,做一次轨道机动,这么一个转动,变成尾超前,发动机一点火相当于起到一个制动作用,反动作用,速度才能够降下来,一降下来以后,速度一降下来,轨道随之降下来,点火的时间大概用的两分半,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用了两分三十八秒,通过这样轨道机动使它速度降低了每秒90米这样,速度降下来,高度降下来,降下来以后还有一次轨道机动,现在尾部朝前,机动这样翻转,头朝上这样翻转,翻转不是转动180度,大概是140度左右,我们看着昂着头,飞行方向这样落,这样有什么好处? 我们正常飞机要是回来的时候,有俯冲,但是头部面积比较小,空气的阻力比较小,这样的话腹部非常大,相当这么昂着头飞大概40度角,整个腹部跟大气的摩擦,阻力非常大,所以它就以四十多度角往下落,所以它这段时间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速度,因为它原来着地球速度每秒7.8公里,是音速的25倍以上,这样大的速度必须得逐步一点点给它降低。所以离轨的过程,轨道高度280多公里,一直到122公里,在这个高度范围内所做的操作我们把它叫做离轨操作,昂着头往下落的时候我们还嫌它速度降低的比较小,所以有时候还做一些个比如侧板机动,我们从地面看着陆轨迹不是一条斜着直线下来,而是看起来是一个S型的,通过加大它的路径,使得它速度,既要降低速度,又不能使速度降低过快,所以几个因素综合考虑起来。 为什么要降低速度?因为航天飞机表面所产生的热量和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它所遇到的压力跟速度二次方成正比,所以速度要是变化一点点,它所受到的气动加热以及它所受到压力非常大,在这段操作应该说没有大的风险,但是为下一段的操作打下了准备,就是通过摆动、转弯,使它速度降下来,所以这个总的来看,是要自动进行的,但需要航天员密切观察它,假如说有些地方手动的操作,比如降低它速度是不是过快,或者过慢,随时掌握。 主持人:在这段过程中,从这些动作,操作上来看,应该不会有大的问题。 焦维新:技术上不会有大的问题,大部分都是自动导航软件,自动进行的,航天员只是观测,监视是否按照预定计划进行飞行,这是一个因素。 还有一个因素,外面大气调整不断变化,外面大气变化比较大以后,在预定时间没有达到预定高度,可能航天员适当进行一些手动操作来达到它的预定值,这段时间风险不太大,风险最大就是第二阶段再入阶段,它的高度范围122公里到25公里这个范围,为什么叫载入?实际上真正进入大气层。 主持人:给我们介绍一下载入这个概念什么意思? 焦维新:再次进入大气层。原来把122公里高度叫载入界面,没有明确突出界面,只是人为规定。但是也有一定根据,这个高度之下大气密度是比较大的,而且随着靠近地面密度增加越大,所以航天飞机在这个高度往下落的时候,航天员会明显感觉到遇到阻力,原来处在失重状态,这个飞行感觉自己重量增大。这段时间最危险,因为这个时候速度还是非常大的,也都在每秒7公里以上,速度非常高,另外空气密度又非常大,所以这两个加起来在它表面加热非常严重。美国NASA做过一个统计,我根据那个统计看,如果假如说进入122公里是零点的,大概半个小时时间,载入到界面5分钟以后,机翼温度就会达到一千度以上,7分钟就达到一千四百多度以上,7分钟到第17、18分钟这个期间,温度特别高,一直维持在1400多度,所以这段时间,一进入这个界面我们看到明显上升,上升以后保持一段时间,十几分钟时间然后慢慢回落。所以这段时间是危险特别大。 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返回的时候就在这十几分钟的时候,温度已经超过了1500多度,而且由于机翼受损,所以飞机导致里面铝合金变形,最后导致坠毁,这段时间是非常严重的。 为了降低它的速度,在这段飞行期间应当说航天飞机也做了好多机动的动作,类似我们上面说的比如说摆动,使它绕着S型路线,使它的速度逐渐的降低。 主持人:您的意思我们刚才说了第一步通过各种动作,操作降低它的速度,目的就是在第二阶段为了防止因为速度过快导致更大热量产生。 焦维新:热量和压力,如果压力太大也不行。 主持人:您说第三步,现在我们没有讲,过了这个阶段到第三步是不是风险性和危险性都会下降?
焦维新:每一步都有它特殊问题,刚才提到第二步温度最高,因为速度特别大。当然这个也要考验航天员的操作技术,尽量使速度降低一些,通过各种各样操作,另外这个时候它的气动阻力,由于大气层的密度已经高了,阻力也大了一定程度了,大了一定程度以后,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起飞降落的时候翼都变化,还有尾舵,这个时候尾舵副翼开始起作用,这个时候考验航天员技术水平,在什么情况下,我偏转多少度,而且是在航天飞机速度非常高的情况下做出这些动作要求技术非常熟练。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还遇到一个问题,所谓黑障,大概是70-80公里,刚才我提到因为表面温度非常高,周围包围大气给它电离了。 黑障是因为温度一千多度,使得周围气体电离了,变成等离子体,等离子体不允许同样电磁波穿过,一定程度电磁波我们发现从电离层穿过,不是那种太阳辐射作用产生的等离子体,而是航天飞机的高温所产生的等离子体,这个等离子体是一个大的等离子翘,就把航天飞机包围住了。这样周围是等离子体,信号就发射不出来,外面进去的信号也接受不了,所以通讯中断,这个我们把它称为黑障,这个大概持续12-16分钟,这段时间相当于跟航天飞机失去联系了。 主持人:哥伦比亚号航天失事? 焦维新:在这之前就出现问题了。 刚才我说了温度升高带有曲线,有时候还有特殊情况,温度升高,刚要降低的时候,刚降低一点点,又上去了,就出现这么一个陡峰,然后再下来。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跟航天飞机操作有关系,在出现那种非常扰动的气流,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跟航天飞机驾驶员操作技巧有关系,如果掌控比较好,可能不会出现第二个峰,如果掌握的好,即便第二峰出现也不会出现很大。 所以应当说这时间对于航天员技术、心理、胆量、意志都是一个很好的考验,而且时间只有半小时的时间。 网友:您如何评价这次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的七位宇航员,给您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位宇航员? 焦维新:我觉得还是太空行走鲁宾逊,他出色完成各方面的任务,另外执行了以前航天员从来没有执行的工作,就是在太空修复航天飞机,因为那个位置很不好站,如果是空间站上,他可以扶着空间站修理比较方便,我们平时干点活也是这样,如果你这个力度不稳没有办法干。他就踩在那个摇臂上进行修理,而且他非常从容,这也是做得非常好,所以他显得很自信。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机长柯林斯她在返航过程中,她是指挥角色,是怎样承担任务的? 焦维新:机长作用非常关键。刚才我提到在返回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动进行的,但有些操作是手动进行的,比如说刚才我提到原来是头部向前,现在为了机动变成尾向前了,做这个机动就要手动操作,手动操作机长下指令。 另外在飞行各个阶段,发现了自动飞行的软件,比如说跟外面的情况不太适应了,跟预定的值有些偏差,比如说降低速率有偏差,可能要手动进行操作,飞到第三个阶段回来的时候,也有很多手动操作,都靠指令长胆大、心细、技术高操,这个应当说是考验,特别返回过程中,应当说对机长是一个真正考验。 开始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属于着陆阶段,为什么这么高的高度整个都把它叫做着陆阶段?因为到25公里高度空气密度非常大,因为我们一般商业飞机可以飞行到万米,一般行飞机万米,有些个军用飞机飞到20公里,这都常有的事情。所以到25公里高度,空气密度非常大了,机翼、尾翼、尾舵等等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了,所以在这个阶段它就可以像普通飞机那样下落,但是又跟普通飞机不一样,普通飞机喷气式飞机一直喷气,没有速度了,它没有速度情况下仍然比我们普通飞机快得多。可以看得出它是速度非常大,机体又非常庞大的滑翔机。 网友:航天飞机进入大气层之后,是无燃料飞行,这是否意味着航天飞机必须一次性对准跑道?这样风险是不是很大? 焦维新:这个过程中仍然做很多操作,高度不太高,20多公里,但是它的速度是非常大的,所以它尽量想办法降低它速度,也是通过刚才提到的,比如尾翼这边翘起一点,那便低一点,我这样摆动仍然做S型转弯的侧滚这些动作,使它飞行路径延长,延长速度逐渐降低,达到这样一个目的。 最后着陆的时候不一定说一次对准,一般都是绕一个大的圆形弧,对准跑道,它从某个方向过来以后,这地方是跑道,绕这个大弧,这样又给它一个缓冲的时间,然后再对准跑道,这都是亦是有自动导航系统在起作用,飞行到一定高度,地面有导航雷达也在引导它选择一个正确的路径。应当说这方面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因为我以前有一次美国的一个航天员到北大做报告,被提到这个问题,航天飞机驾驶员技术真叫他佩服,从太空回来落到机场上,中间的轮就对准中间白线,这个技术非常高操。但是高操技术离不开现在科技,没有精密的导航设备做不到的。刚才我提到包括从离轨、再入做那些动作,其实大部分是自动进行的,因为人反应不过来,速度那么大,都是音速十几倍、二十几倍,你不断根据外面大气状态进行更正,而且随时知道我处于什么样高度,我距跑道多大距离,现在以多大速率往下降落,所以这些数据只有计算机能够及时把这些数据处理完以后,指挥长就监测这个东西,看降低速率是不是满足我的要求。 主持人:这次发现号航天飞机飞行,飞行员在充当航天飞机返回和发射过程中角色给我们网友做一些介绍,主要是掌舵的人? 焦维新:他是具体操作的,但是指挥者是机长柯林斯,她要掌握各方面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做出决定,驾驶员按照指令长的指示,比如在进行具体的手动操作具体执行,由驾驶员来操作。 网友:前苏联暴风雪号是用小发动机用以着陆的。 主持人:这位网友比较专业。 网友:美国为什么不用这样一个方式来进行着陆?这样用小发动机进行着陆的方式可能更安全。 焦维新:具体苏联用什么小发动机这我也不清楚,但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是无人驾驶的。他返航过程中,刚才我也提到,最重要还是自动导航系统,你像我们看航天飞机有几大动力系统,一是固体助推火箭,还有液体主发动机,这主要是为了把它进入轨道以后用的,固体发动机两分多钟就抛掉了,那个九分钟,8点8分半就抛掉了,剩下做它轨道机动有两个发动机,一个叫做轨道机动发动机,它进行轨道调整主要是靠轨道机动发动机,还有一个像前控制的发动机等等,只是作为一个轨道,做一些调整,并没有产生非常大的动力。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东西?因为在太空空气非常稀薄,即便是航天飞机有翼,翼不起作用,所以轨道调节只能靠这个。 进入大气层以后,包括再入阶段,包括着陆阶段,因为气压比较高了,大气密度比较高了,这时候大的尾记翼开始起作用。所以在后面那些小的发动机,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那些小的发动机不起作用,全部关闭了。我没有仔细研究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情况,因为这个速度非常快,动力来讲我们不必要给它加动力,让它增加速度,而是如何降低它的速度,通过盘旋、侧滚等等降低它的速度,我们只是通过尾翼和尾舵变化达到这个目的,因为我不清楚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有没有在前端带有制动火箭,我不太了解,小的动力系统只能起到一个缓冲的,起到一个制动作用,这时候已经不需要动力系统了。 主持人:航天飞机受天气影响,但具体有哪些天气因素影响发现号航天飞机着陆过程? 网友:航天飞机脱离轨道需要一个点火的过程,点火过程,一点火,一脱离轨道以后是不是已经决定它必须在一个时间点着陆?它已经控制不了延时着陆的过程? 焦维新:离轨操作一旦点火以后,着陆的时间可以变化,对航天飞机可以起到作用,为什么?它进入大气层以后,因为它速度很大,刚才提到了,用不着再有什么,它的滑翔可以滑翔很远。假如说得到一个指令我再肯尼迪航天中心不能着陆了,那么它可以继续,那就是说操作的时候,我就不是按照这个着陆点来,我会滑翔更远,我到别的地方,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载人船就不行了。 主持人:载人飞船脱离必须按照那个时间点。 焦维新:因为它弹道,靠着降落伞,落地时间相差不是特别大,它可以改变很大飞行路线。 焦维新:一是雷暴,一是暴雨,因为雷暴对航天飞机的安全是有影响的,不是说航天飞机,就普通我们班机,也遇到这样问题,前两天有报道法航一个A320在着陆之前就被雷击落到地面着火了,这带出一个暴雨。一是飞机落到地面以后,如果地面都积水了,他可能会冲出跑道。像这样大一个物体,速度那么大,如果一旦冲出跑道,危险比较大,你像我们经常见到报道,某某航班降低过程中冲出跑道,这个跑道有的是属于驾驶员操作的问题,或者有的出现机械故障,但一般来讲地面比较湿滑,冲出跑道可能性更大一些,主要是雷电和暴雨,这个影响更大一些。 网友:航天飞机安全着陆了,但是里面人员受到危险或者有一些伤亡情况? 焦维新:这种可能性不太大,在载人航天历史上,曾经有过这种情况,苏联的一个载人飞船在返回地面的时候,舱也落到地面了,但打开以后发现三个航天员都窒息而死。这是什么原因?在返回舱跟轨道舱脱离的时候,返回舱密封性,舱门没有关的很严实,漏气了,氧气都泄漏出去了。舱门跟空间站对接,两面气体都调整好了,这个应该经得起考验,只要我们密封得好不会泄漏气体,而且航天飞机里面又有一套完整的生命保障系统,这种可能性应当说微乎其微的,关键还是它能够按照计划降落下来,我觉得航天员不会有什么危险。 网友:能否介绍一下神舟号飞船与航天飞机着陆的不同点? 焦维新:刚才我提到,都得有离轨操作,我们用反冲火箭点火,使它返回舱速度降落下来以后,按照一个弹道往下落,落到一定高度,按照一定程序可能不止一次降落伞,打开降落伞,然后落到地面,落到地面那一瞬间,一般为了航天安全,使它的速度更小,用反冲火箭,离地面比较近了,返冲火箭一点火慢慢着陆,它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现在实践情况来看,根据我们国家载人飞船以及苏联的经验来看应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它外面有隔热瓦,隔热瓦进入大气层的时候烧毁了,一烧掉以后把热量释放出来,保证里面温度不会太高。外面烧坏了,但是里面没有影响,他是靠降落伞返回的。但着陆点误差比较大一些,航天飞机可以准确对准中心跑线,它可能在误差在十几公里已经算比较小的了,几十公里经常有的事情,所以它着陆点分布差异比较大。 载人飞船返回的时候,宇航员所受到过载加速度比较大,一般我们要求五个以下。但航天飞机因为它是滑翔,它可以走更远的距离。一般航天员所经受过载加速度不超过3个G,一受到阻力以后,速度急剧发生变化,减速度达到几个G,人就感觉过载了,还有失重,在太空属于失重,又有失重状态,又有过载速度。再有航天飞机有载入界面,进入这个高度以后,飞机的翼、舵开始起作用了,所以它相当于一个滑翔机。比如我们一个弹道高度从那边落下来,一般来讲从离轨到落点这个距离比较小。当然航天飞机比如从落下来以后到120多公里以后,机翼开始起作用,可以更远一些。刚才提到原定计划在某一个机场着陆,发现这个地方不适合着陆可以飞的更远地方,跑的距离更远。 网友:如果航天飞机在空中解体,它掉下来下坠物会不会影响下面的城市、农村的安全? 焦维新:一般来讲跟路线的选择有关系,一般选择所经过的路线选择的是人比较稀少的地方,但我们看到一些照片也有所碎片落到居民区的附近,也有这种情况。一般包括载人飞船返回,像我们落点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人员比较开阔,一旦出现问题也不会对周围影响,一般选着陆点都会有考虑。它所经过路线不会在居民密集地方。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还有最后的问题,当然我们并不希望这样一个结果。发现号航天飞机出去着陆失败了,它会对美国宇航局,航天探索计划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焦维新: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航天飞机计划恐怕就终止了。如果它顺利返航,我们解决泡沫塑料问题,其它问题,这次类似跟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以后,我认为航天飞机事故从此停止。这个影响非常大。可以这样说,这次航天飞机安全返回也好,或者出现严重事故以后,都是一个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安全返回和对进一步推动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有很大好处,如果出现严重事故,对事情的震惊,以及对载人航天影响非常大,从社会影响来看人们心理承受不了,那已经一而再再而三了,老百姓不管怎说,不可能相信航天飞机具有安全性。也可能前几次,几十次飞行是可以的,但是现在已经老化了,我认为很可能航天计划就是就此终止,所以它的社会影响非常大的。另外对载人航天事业影响,国际空间站它的计划也可能缩水,重新修订计划。但是我觉得这个影响也是暂时的,因为无论是美国还是其它国家,都在有新的载人航天的计划,美国就有载人探索飞行器,CEV这样一个计划,大概计划在2011年把机主送到国际空间站,所以这个也在进行。另外俄罗斯正在研究快船号飞船,可以载重,运载六名航天员等等,相应的计划在陆续的制定出来,或者正在执行。 主持人:我们非常期待发现号航天飞机能够安全着陆,七名宇航员都能够平安走出航天飞机。具体情况我们还要等到今天下午着陆过程,我们也会对最新情况做现场直播报道,欢迎广大网友到时候关注我们这个报道,也关注航天飞机的着陆过程。今天由于时间关系非常感谢焦教授百忙之中给网友做解答、聊天,感谢焦教授。今天聊天到此结束,再见。
【发表评论】
|
频道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