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重拾太空探索信心 航天不能承受之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 17:00 新民周刊 | |
撰稿/黄祺(记者)金姬(记者) 3名美国前宇航员的中国之旅,一路上被中国专家和媒体记者问到的问题,总离不开“发现号”正在面临的难题,旅程中弥漫着紧张气氛。 谁也不希望8月8日"发现号"的安全返回是一个“悬念”。正当全世界关注“发现号 前指令长信任“发现号” 相信所有关心“发现号”的人都在祈祷宇航员能够顺利完成太空修复"手术"。 美国宇航局在8月1日终于做出决定,让宇航员在太空修复"发现号"机身上两处危险的凸起。这两块凸起,一处是隔热瓦之间出现2厘米以上的填充物凸起,另一处是隔热瓦之间有1.5厘米的凸起裂缝。 这两起故障的发生部位离鼻翼前端非常靠近。根据以往的经验,只有在填充物凸起低于0.5厘米时,才能确保航天飞机安全返航。 绝缘材料脱落、机身上25处损伤、隔热层凸起--从7月26日顺利升空后,"发现号"航天飞机上接二连三的问题让人忧心忡忡。2年前"哥伦比亚号"失事时的画面仿佛还在眼前,没有人不加倍担心"发现号"的安全。 查尔斯·博尔登远隔重洋关注着"发现号"的一切信息,不仅因为他是一个美国人,还因为他与"发现号"的"亲密"关系:他曾经两次担任"发现号"航天飞机的指令长。在此之前他是宇航员,1986年和1990年,他分别搭乘"哥伦比亚号"和"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 查尔斯·博尔登一行的上海之旅本应是一次轻松的访问--8月1日,3位宇航员来到中福会少年宫,为200多名师生作题为"航天探梦--听美国宇航员讲述太空故事"的科普报告,这是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承办的"杜邦·美国宇航员中国之旅"活动的最后一站,但因为巧遇"发现号"风波,查尔斯·博尔登一路上被中国专家和媒体记者问到的问题,总离不开"发现号"正在面临的难题,旅程中常常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只是延迟一天而已,没有有关安全的复杂问题。"查尔斯·博尔登在面对中国记者时很谨慎地发表他对"发现号"的判断。他相信,美国宇航局决定让"发现号"延迟一天返回的主要原因,是航天飞机要为国际空间站完成更多的工作。国际空间站已经有两年多没有迎来过航天飞机了,它上面有成吨的垃圾需要带回地球,他说,"发现号"要尽可能多地从空间站带回物品。 他用很多实例来说明有理由信任美国宇航局专家对航天飞机安全性能的判断。他说,在他第一次上天前,专家用了1年时间对相关设备反复检查,包括液压、导航、推进等系统,结果只发现了一个很小的问题。所以当时担心的不是设备本身,而是关心自己的操作不要失误。 但"发现号"面对的可能不是一个"小问题"。目前最受关注的还是隔热层上两块凸起的填充物质。 "哥伦比亚号"的失事提醒专家对隔热瓦的关注。2003年,"哥伦比亚号"发射升空后,从外部燃料箱外脱落的一块泡沫材料击中飞机左翼的隔热瓦形成裂孔,结果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超高温气体从裂孔处进入机体,导致飞机解体,7名宇航员的生命与航天飞机一起消逝在大气层中。 查尔斯·博尔登说,对于"发现号"现在的问题,并不是没有办法补救,一个办法是航天飞机可以自己反转,便于检查问题。另一个办法是,利用尖端的修补材料,宇航员可以对航天飞机上的损伤进行修复。 当然,美国宇航局的专家们也想到了查尔斯·博尔登提到的这些补救措施。7月30日,"发现号"宇航员野口聪一和斯蒂芬·鲁宾逊进行了第一次太空行走,他们完成了隔热瓦裂缝修复实验。但宇航局承认,这次航天飞机维修试验"只是一次演示",不能用于实际维修。宇航员利用类似环氧树脂的特殊强力胶来堵塞隔热层裂缝,目前只能填补10厘米不到的裂缝。 美国航天局最新的决定是让宇航员在第三次太空行走中,到航天飞机的腹部去修理,在航天飞机24年的飞行历史中,宇航员从来没有到过正在太空运行的航天飞机的腹部,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手术。 航天不能承受之重 太空中的宇航员怎样看待目前的危机呢? 8月1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专访了"发现号"上的宇航员安德鲁·托马斯和机长艾琳·科林斯。托马斯说:"最真实的感觉是十分吃惊和失望,因为起飞之前美国宇航局做了很多技术上的准备防止材料脱落,但是没有想到还是出现这一情况。幸运的是还没砸到重要部位。"而机长艾琳·科林斯表示:"现在'发现号'面临的问题都不会成为其安全返回地面的威胁。 宇航员对航天飞机给予了信任,梅·杰米森--美国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员,与上海的航天专家交流时说:"在航天飞机发射之前,工作人员都很关注隔热系统,确保隔热瓦之间没有缝隙,隔热瓦很轻很小,但能在摩擦中承受巨大的热量。"作为在航天飞机上负责生物实验的宇航员,梅·杰米森说,当她在航天飞机中时,关心的是自己的工作,只有在要返回地球的时候,才去关心一下隔热瓦。 但历年的数次事故,特别是"哥伦比亚号"的坠毁,使航天飞机的安全问题成为美国航天界最敏感的话题,航天探索变得无比脆弱,再也不能承受任何打击,而"发现号"目前的安全威胁,无疑给美国航天业雪上加霜。 "发现号"因为传感器故障,3次推迟发射以后,美国宇航局决定让它"带伤"发射。媒体评论认为,"发现号"的发射担负着带领美国宇航业从"哥伦比亚号"阴影中走出来的重任,公众需要在"发现号"身上重拾太空探索的信心。 每一次航天事故给航天事业和公众的打击都是巨大的。查尔斯·杜克是本次宇航员中国之行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也是美国12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之一。30多年前阿波罗13号的险情仿佛就在查尔斯·杜克的眼前。"在30分钟内,地面人员都尽力想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开始我非常悲观。" 1970年,阿波罗13号在飞行到离地球30万千米时,服务舱内第二号液氧箱发生爆炸,液氧迅速泄漏,3名宇航员被迫紧急返回地球,幸运地安全着陆。作为阿波罗13号飞船登月舱的候补驾驶员,查尔斯·杜克亲身体验了航空事故带来的震撼。 查尔斯·杜克说:"阿波罗13号给我们的经验是,宇航员要得到更多的训练,学会更好地沟通和协作。" 在使用航天飞机之前,造成宇航员死亡的航天事故不断出现,给美国和苏联的航天探索造成打击。1986年"挑战者号"和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让人们对航天安全的信任降到了低谷,航天探索再也找不回当初"冷战"时期航天竞争的"激情","发现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带着特殊的意义飞上太空。 但"发现号"显然没有达到鼓舞士气的作用,相反,它很可能给航天飞机的生命画上一个不完美的句号。按照计划,大约5年以后,航天飞机这种太"老"的飞行器将被新的飞行器取代,但在此之前,航天飞机应该还是主要的航天飞行器。"发现号"机身上有碎片脱落的现实,显然打击了美国宇航局的信心,宇航局曾经宣布,在解决隔热泡沫脱落问题解决之前,将暂停今后的航天飞机升空计划。 |